《中醫詞典》解釋「顴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顴疔

定義與病名
顴疔為中醫外科病名,指發於面部顴骨部位的疔瘡,屬「顏面疔瘡」範疇。古籍《外科大成》卷二記載其特徵為「初起如粟米色黃,次如赤豆,頂凹堅硬,麻癢疼痛」,又名「顴骨疔」或「赤面疔」。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胃經積熱化火,火毒熾盛,上攻頭面所致。足陽明胃經循行過顴部,若飲食不節(如過食辛辣厚味)、情志鬱結,或外感熱邪,皆可導致胃火蘊結,熱毒凝滯於肌膚,發為疔瘡。

臨床表現

  1. 初期:患處生黃色粟米狀小疹,頂端凹陷,觸之堅硬,伴麻癢或灼痛。
  2. 中期:腫勢漸增,色轉赤紅如赤豆,疼痛加劇,或伴發熱、口渴等全身症狀。
  3. 後期:若毒盛未消,可化膿潰破,膿出後腫痛漸減;若火毒內陷,可能引發「疔瘡走黃」(即敗血症)。

治療方法

  1. 內治

    • 初起:宜清胃瀉火、解毒消腫,方用蟾酥丸(含蟾酥、雄黃等)以攻毒散結。
    • 中期:改用黃連消毒飲(黃連、黃芩、梔子等)清熱解毒,佐以活血透膿。
    • 若兼見高熱煩渴,可加石膏、知母以清氣分熱;腫甚者加連翹、蒲公英增強解毒之力。
  2. 外治

    • 參照一般疔瘡處理,初期可外敷如意金黃散玉露散清熱消腫。
    • 膿成後切開排膿,務使毒邪外泄,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生肌散收口。

鑒別要點
顴疔需與「顏面癤腫」區分:疔瘡根深堅硬、易走黃,癤腫表淺、範圍較小。另與「丹毒」相鑑別,後者皮色鮮紅、邊界清晰,無頂凹特徵。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強調疔瘡「毒勢迅烈」,治療需及時清解,避免擠壓或過早切開,以防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