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顴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顴骨
顴骨,又稱「權骨」或「頄骨」,位於面部兩側,眼眶之下、鼻翼外側,為面部突出之骨骼。《靈樞·五變》云:「顴骨者,骨之本也。」此言顴骨於面部骨骼結構中佔據重要地位,不僅支撐面部輪廓,亦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
中醫理論中的顴骨
- 經絡循行
顴骨所在區域為手足陽明經、手足太陽經及少陽經交會之處。其中,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鼻翼旁,足陽明胃經上行至面頰,而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亦分布於顴周。故顴骨之狀態可反映相關經絡氣血之盛衰。 -
臟腑關聯
中醫認為「面為五臟之華」,顴骨部位尤與脾胃、腎氣相關。- 脾胃:足陽明胃經行經顴部,若脾胃虛弱或濕熱上蒸,可見顴部色澤異常,如泛紅或黯沉。
- 腎氣:《黃帝內經》提及「腎主骨」,顴骨作為面部骨骼之要,其豐隆或塌陷可反映腎精充盛與否。腎氣不足者,顴骨或顯低平無華。
-
望診意義
顴骨為望診重要部位,其色澤、形態可辨病機:- 顴赤:多屬陰虛火旺或虛陽上浮,常見於癆瘵、虛熱證。
- 顴青:主寒證或氣滯血瘀,如肝氣鬱結、寒凝經脈。
- 顴骨高聳或塌陷:高聳者或為陽氣過亢,塌陷者多屬氣血虧虛或先天稟賦不足。
顴骨與針灸治療
顴骨周圍穴位如顴髎(手太陽小腸經)、下關(足陽明胃經),常用於治療面癱、牙痛、三叉神經痛等症。針刺此處需掌握深度,以調理局部氣血,疏通經絡。
總結
顴骨於中醫理論中,既是骨骼結構之樞紐,亦為臟腑氣血之外候。其形態與色澤變化,可為辨證之重要依據,進一步體現中醫「司外揣內」之診斷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