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顴骨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顴骨傷
病名:顴骨傷,係指因外力撞擊或跌打損傷導致顴骨局部受創,臨床表現為青紫腫脹、硬結疼痛,嚴重者可見顴骨平塌或凹陷,並伴隨咀嚼困難等症狀。此病記載於《醫宗金鑒·卷八十八》,屬中醫骨傷科範疇。
病因病機:
顴骨傷多由外傷所致,如跌仆、碰撞、擊打等外力直接作用於面部,導致局部經絡受損,氣血瘀滯,甚則傷及骨質。中醫認為「血瘀則腫,氣滯則痛」,故患處常見腫脹疼痛;若傷勢嚴重,骨質受損,則可能出現骨位偏移或凹陷,影響面部形態及功能。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顴骨區域明顯青紫、腫脹,觸之硬痛,皮膚或見瘀斑。
- 骨傷變形:重者顴骨平塌、凹陷,或伴隨異常活動感。
- 功能障礙:因疼痛及骨位異常,可致張口受限、咀嚼困難,甚則影響言語。
- 全身反應:輕者無明顯全身症狀,重者或兼見頭暈、噁心等氣血逆亂之象。
治療方法:
- 手法整復:若顴骨移位或凹陷,需以手法復位,恢復骨位正常。
- 內服藥物:
- 活血化瘀:早期宜服正骨紫金丹,以散瘀消腫、行氣止痛。
- 止血生肌:可配合雲南白藥,助化瘀止血、促進損傷修復。
- 外用療法:
- 熏洗法:以海桐皮湯煎煮熏洗患處,可舒筋活絡、消腫止痛。
- 漱口方:若兼口腔損傷,可用蓽撥散漱口,以清熱解毒、消腫生肌。
辨證要點:
顴骨傷需辨明傷勢輕重,輕者以氣血瘀滯為主,治宜活血行氣;重者則需考慮骨傷變形,當結合手法與藥物並治。此外,需觀察是否兼夾其他損傷,如頭部震盪或牙齒受創,以綜合調治。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鑒》強調顴骨傷「青腫硬痛」為外傷常見之候,其治療需注重「骨正筋柔」,通過整復與藥物相輔,以達氣血調和、骨復其位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