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顴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顴疽
顴疽為中醫外科病名,指生於顴骨部位的疽證,屬無頭疽之一。首見於明代《瘍科選粹》卷三,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法具有鮮明的中醫特色。
病因病機
顴疽多因陰分積熱,毒邪內蘊所致。中醫認為,陰分泛指人體陰液及臟腑陰血,若長期情志鬱結、過食辛辣厚味,或素體陰虛火旺,皆可導致陰分熱毒壅滯,循經上攻顴部,氣血瘀阻而成疽。此外,外感風熱邪毒,與內熱相搏,亦可發為此證。
臨床表現
顴疽初起,患處多呈紫暗之色,腫勢彌漫,質地堅硬,疼痛劇烈。因熱毒深伏,疽根緊密,故難以潰膿,病程纏綿難愈。若毒邪熾盛,可伴隨發熱、口乾、煩躁等全身症狀,舌質紅絳,苔黃燥,脈象多見弦數或滑數。
治法方藥
治療以清熱解毒、瀉火通結為主,兼顧活血散瘀。
-
內治:
- 主方選用內疏黃連湯(出自《醫宗金鑒》),方中黃連、黃芩清瀉上焦火毒,梔子、連翹涼血解毒,配合赤芍、當歸活血散瘀,檳榔、木香行氣導滯,使毒邪從內而解。
- 若陰虛火旺明顯,可加玄參、生地滋陰降火;腫硬不消者,加皂角刺、穿山甲(現多以代用品替代)透膿散結。
-
外治:
- 初期宜箍毒消腫,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以清熱解毒、緩解局部腫痛。
- 若膿成難潰,可施以針刺或切開排膿,後用提膿祛腐之藥如九一丹外摻,腐脫新生時改敷生肌玉紅膏。
鑑別診斷
顴疽需與顴疔相區別:
- 顴疔發病急驟,根腳堅硬如釘,頂端有膿頭,多因火毒熾盛所致;
- 顴疽則腫勢彌漫,無明顯膿頭,病程較長,屬陰分熱毒深伏之證。
古籍考據
《瘍科選粹》強調顴疽「毒甚根深」,預後較差,需及早清解。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進一步指出,此證若失治,恐熱毒內陷,引發「走黃」危候,故治療當以峻瀉火毒為先。
顴疽的辨治體現中醫「既病防變」思想,注重局部與全身調和,透過清熱、解毒、透膿等法,使陰分伏熱得泄,氣血調暢而癒。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