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顴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顴瘍
病名:顴瘍,又稱「顴部癰」,是指發生於顴骨部位的癰腫。此病名首見於明代《證治準繩·外科》卷三,屬於外科癰疽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顴瘍多因風熱邪毒外襲,或陽明胃經積熱上攻,導致局部氣血壅滯,熱毒蘊結而成。風熱為陽邪,其性上行,易襲頭面;若患者平素飲食辛辣厚味,脾胃積熱,更易誘發此症。
臨床表現:
顴瘍初起時,患處紅腫熱痛,局部硬結,逐漸腫脹高突,可伴隨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若熱毒熾盛,則化膿破潰,膿出黃稠;若正氣不足,則可能遷延難愈。
治法:
-
內治:
- 清熱解毒:首選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此方由金銀花、陳皮、當歸、赤芍等組成,具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效。
- 疏風清熱:若風熱偏盛,可加用連翹、薄荷、牛蒡子等疏風透表之品。
- 瀉火解毒:若胃熱熾盛,可配合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以黃芩、黃連、梔子等清瀉火毒。
-
外治:
- 初期可外敷如意金黃散(《外科正宗》),以清熱消腫。
- 若膿成未潰,可切開排膿,並用九一丹(《醫宗金鑒》)提膿祛腐。
相關名詞辨析:
- 外癰:泛指體表癰腫,顴瘍屬其一種,但因部位特殊,需結合經絡辨證。
- 疔瘡:發病更急,根深毒重,與顴瘍之癰腫有所不同。
經絡歸屬:
顴部位於足陽明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之交會處,故治療時需兼顧兩經氣血調理。若反覆發作,需考慮脾胃濕熱或陰虛火旺等內在因素。
預後:
若及時清解熱毒,多能消散;若失治誤治,可能導致毒邪內陷,引發更嚴重病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