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犬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犬齒,又稱虎牙,為中醫解剖學之名詞,對應現代醫學之單尖牙。在中醫學理論中,犬齒不僅為口腔結構之一部分,更與經絡、臟腑功能密切相關,體現中醫「整體觀」之特色。

一、解剖與生理特徵

犬齒位於門齒(切牙)與臼齒(磨牙)之間,上下顎左右各一,共四顆。其牙冠呈尖錐形,牙根粗長,為口腔中最為堅固之牙齒,主司撕裂食物之功用。中醫認為,犬齒之形態與功能,反映先天腎氣之盛衰,《黃帝內經》提及「齒為骨之餘」,而腎主骨生髓,故犬齒之強健與否,可間接察知腎精充養之狀態。

二、經絡聯繫

中醫經絡學說中,上顎犬齒屬足陽明胃經,下顎犬齒則屬手陽明大腸經。此二經脈皆屬陽明,多氣多血,故犬齒健康與脾胃運化、大腸傳導功能相關聯。若陽明經氣血失調,或見牙齦腫痛、齒搖等症,可從調理脾胃、通瀉腸腑論治。

三、臟象理論之延伸

  1. 腎與齒之關係:腎精充足則齒堅固,而犬齒因其位置特殊,中醫認為其更能反映腎中「真陽」之潛藏。若犬齒過早鬆動或齲蝕,需考慮腎氣虧虛或相火妄動。
  2. 陽明經與齒齦:陽明經循行於齒齦,若胃火熾盛,可循經上炎,導致犬齒周圍齦肉紅腫、疼痛,甚則化膿,此屬「牙疔」「牙癰」範疇,治宜清胃瀉火。

四、臨床觀察與診斷

古醫籍中,犬齒之狀態亦作為診斷參考。如《諸病源候論》提及,齒根暴露伴齦萎者,多屬「腎虛胃熱」;若犬齒獨見黯黑,可能為久病入腎或瘀血內阻之徵。然此需結合四診合參,不可單憑一齒斷症。

五、文化意涵

犬齒在中醫文化中別稱「虎牙」,取其形似猛獸之利齒,象徵威猛與生命力。民間亦有「虎牙主貴」之說,雖非醫學論述,然反映古人對牙齒形態與體質關聯之觀察。

綜言之,犬齒於中醫理論中,既是咀嚼器官,亦為臟腑氣血之外候,其生理病理變化,可為臨床辨證提供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