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犬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犬癇,又稱狗癲,屬中醫「六畜癇」之一,首載於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五》。其名取象於發作時形體動作類犬,為癇證中特殊類型,與五臟失衡、風痰內擾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犬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導致臟腑功能失和,痰濁內生。痰濁上蒙清竅,引動肝風,風痰相搏,流竄經絡,故發為癇證。其病位主要責之於肝、脾,肝主筋,風動則筋攣;脾主運化,失職則痰聚。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為發作時手屈拳攣(手指關節強直性屈曲如犬爪狀),或伴肢體抽搐、喉中異聲。發作前或有眩暈、胸悶等先兆,發作後多現疲憊昏睡。脈象常見弦滑,舌苔多白膩,此為風痰內蘊之徵。
治療方法
《備急千金要方》載其外治法:
- 灸兩手心各1壯:取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可清心開竅、熄風止痙。
- 灸足太陽1壯:多取崑崙或申脈穴,通調陽蹺脈,緩解筋脈拘急。
- 灸肋戶1壯:疑指章門或期門穴,屬肝經,具疏肝理氣、化痰熄風之效。
內治可參《證治準繩》「滌痰湯」加減,或《醫學心悟》「定癇丸」化裁,以豁痰開竅、平肝熄風為主,常用藥如天麻、鉤藤、半夏、膽南星等。若兼見心脾兩虛,可佐以人參、茯苓健脾益氣。
古籍補充
《幼幼新書》提及犬癇發作時「目直視,聲如吠」,與肝開竅於目、聲應肝風之理論相合。清代《醫宗金鑒》進一步區分六畜癇,強調犬癇屬「肝風亢極」之候,治療需注重柔肝潛陽。
此證歷代醫家多歸類於「五癇」「六畜癇」系統,反映中醫取類比象的辨證思維,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痰、風、虛實之偏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