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缺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缺唇,又稱「兔缺」,為中醫外科病名,首載於清代《瘍醫大全》卷十四。此症屬先天形體發育異常,其特徵為上唇或下唇出現部分或完全缺損,狀若兔脣裂開之貌。中醫古籍認為此病與胎元發育期間,母體氣血失調或外邪干擾有關,致使唇部經絡氣血壅滯,成形不全。

古代醫家對缺唇之治療已有外科手術記載,如《鮑氏驗方新編》所述:「缺唇,先用麻藥敷上,然後用刀割開兩邊薄皮,用絲線縫好,以生蟹黃敷之。靜坐七日,勿言勿笑,自能收口。」此法體現中醫「祛瘀生新」之理,其中生蟹黃具活血續筋之效,配合縫合術促進創口癒合。術後要求患者靜養緘口,符合中醫「靜以養氣」的調護原則。

從經絡理論析之,唇部為足陽明胃經所環繞,《靈樞·經脈》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故先天胃經氣血虧虛或經氣阻滯,可致唇部濡養失司。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亦提及:「口唇屬脾,其華在唇」,提示此症與後天脾胃運化功能亦密切相關。

現代中醫結合傳統理論與矯正修補術,於術前術後常配合調理脾胃氣血之劑,如歸脾湯、八珍湯等加減,以標本兼治。對於輕度缺唇,古代亦有採用針灸通調經氣之法,選取地倉、頰車等面部穴位,配合足三里調補脾胃,此類輔助療法至今仍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