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缺盆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缺盆骨

骨名,即鎖骨,出自《素問·骨空論》。

在中醫解剖學中,缺盆骨位於頸部與胸部交界處,橫亙於胸廓上方,連接肩胛骨與胸骨,形似盆狀凹陷,故名「缺盆」。其名稱亦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因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等多條經脈皆行經缺盆部位,故在針灸與診療上具重要意義。

從生理功能而言,缺盆骨主司上肢與軀幹之連結,協調肩臂活動,並保護其下通行之血脈與經氣。若此處氣血瘀滯或外傷受損,可影響相關經絡運行,甚而引發肩頸疼痛、手臂麻木等證候。歷代醫家亦重視缺盆周邊穴位(如缺盆穴)之運用,以調理氣機、疏通經絡。

此外,《靈樞》等典籍提及缺盆骨與「氣街」之關聯,認為此處為氣血匯聚之所,與全身氣機升降相應,進一步體現中醫「整體觀」對骨骼與經絡系統之統合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