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缺盆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缺盆疽

病名,指癰瘡生於鎖骨上窩處(即缺盆穴附近)的外科疾患,屬中醫癰疽範疇。見於《證治準繩·外科》卷三,又名「蠹疽」。

病因病機

缺盆疽多因外感風熱邪毒,或內傷情志,致氣血壅滯,經絡阻塞;亦有因飲食不節,脾胃濕熱蘊結,上蒸於缺盆部位而成。其病機關鍵為氣血瘀滯,熱毒壅聚,發為癰腫。

臨床表現

初起患處紅腫熱痛,漸至腫硬成塊,疼痛加劇,甚則潰破流膿。若熱毒熾盛,可伴發熱、口渴、煩躁等全身症狀。

辨證分型

  1. 風熱壅盛證:局部紅腫灼痛,兼見惡風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2. 濕熱蘊結證:腫脹疼痛,膿液黃稠,伴胸悶納呆,舌苔黃膩,脈滑數。
  3. 氣血瘀滯證:腫塊堅硬,疼痛拒按,皮色暗紅,舌質紫暗,脈弦澀。

治療原則

清熱解毒、活血散結為主,根據證型輔以疏風、化濕或行氣活血之法。

  • 內治:可選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加減;氣血瘀滯者配合血府逐瘀湯。
  • 外治:初起宜箍毒消腫,可用金黃散外敷;成膿後切開排膿,潰後用生肌玉紅膏收口。

古籍記載

《證治準繩》提及此症與「蠹疽」同類,強調其病位在缺盆,屬陽明、少陽經所過,故治療需兼顧經絡調理。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亦載其為「鎖骨上窩癰」,並詳述其辨治要點。

此症需與「頸癰」、「瘰癧」等相鑒別,關鍵在於病位及腫塊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