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缺盆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缺盆疽
釋義:缺盆,即鎖骨上窩。疽,癰瘡。缺盆疽,指癰瘡生於鎖骨上窩處者。
病因:多因外感風寒濕邪,或內傷飲食,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或跌仆損傷,氣血瘀滯,或蟲毒侵襲,阻於經絡,結聚成毒,發為本病。
臨床表現:起病急,局部紅腫熱痛,有波動感,可觸及硬結,並向四周蔓延,破潰後流出膿血,潰後不易收口,愈後留有瘢痕。
診斷: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局部體徵,可作出診斷。
治療:本病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主。可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之品;或用穿山甲、皂角刺、三棱、莪術等破血逐瘀之品;或用蜂蜜、芒硝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品。
預後:本病預後一般良好,但若治療不當,或病情嚴重,可導致敗血症,甚至死亡。
古籍摘要
《證治準繩·外科》卷三:“缺盆疽,在鎖骨上窩,如蠹蟲食肉,故名。”
《外科正宗》卷三:“缺盆疽,在鎖骨上窩,如蠹蟲食肉,故名。其狀如癰,初起紅腫,痛不可忍,結成硬塊,或有膿血,或不成膿,潰後不易收口,愈後留有瘢痕。”
《外科大成》卷三:“缺盆疽,在鎖骨上窩,如蠹蟲食肉,故名。其狀如癰,初起紅腫,痛不可忍,結成硬塊,或有膿血,或不成膿,潰後不易收口,愈後留有瘢痕。”
《外科學》:“缺盆疽,又名蠹疽,是指癰瘡生於鎖骨上窩處者。多因外感風寒濕邪,或內傷飲食,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或跌仆損傷,氣血瘀滯,或蟲毒侵襲,阻於經絡,結聚成毒,發為本病。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紅腫熱痛,有波動感,可觸及硬結,並向四周蔓延,破潰後流出膿血,潰後不易收口,愈後留有瘢痕。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主。可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之品;或用穿山甲、皂角刺、三棱、莪術等破血逐瘀之品;或用蜂蜜、芒硝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品。預後一般良好,但若治療不當,或病情嚴重,可導致敗血症,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