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缺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缺乳
病名
缺乳,又稱「乳汁不足」或「乳少」,見於《濟陰綱目》卷十三。指產後婦女乳汁分泌不足,甚或全無,無法滿足嬰兒需求。此病多因氣血虛弱,乳汁生化無源;或肝氣鬱結,乳絡不通所致。
病因病機
-
氣血虧虛:
- 產後失血過多,或素體虛弱,氣血不足,難以化生乳汁。
- 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水穀精微無法轉化為氣血,致乳汁稀少。
-
肝郁氣滯:
-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不暢,乳絡壅滯,乳汁運行受阻。
- 肝氣鬱久化熱,可兼見乳房脹痛、胸悶煩躁等症。
辨證論治
-
氣血虧虛證
- 主症:乳汁稀少或全無,乳房柔軟無脹感,面色蒼白或萎黃,唇甲淡白,神疲乏力,食慾不振,頭暈心悸,舌淡苔薄,脈細弱。
- 治法:補氣養血,佐以通乳。
- 方藥:通乳丹(《傅青主女科》),常用藥物如人參、黃耆、當歸、麥冬、木通、桔梗、豬蹄等,以益氣養血、滋陰通絡。
-
肝郁氣滯證
- 主症:乳汁分泌不暢,乳房脹滿硬痛,胸脅脹悶,情志抑鬱,或兼微熱,舌苔薄黃,脈弦或弦數。
- 治法:疏肝解郁,通絡下乳。
- 方藥:下乳湧泉湯(《清太醫院配方》),組成包括當歸、川芎、穿山甲、王不留行、白芍、桔梗、甘草、通草、漏蘆、青皮、柴胡、天花粉、白芷、生地黃等,以疏肝理氣、活血通乳。
其他療法
- 針灸:可取膻中、乳根、少澤等穴,氣血虛弱加足三里、脾俞;肝郁氣滯加太沖、內關。
- 食療:氣血虛者可服當歸豬蹄湯;肝郁者可用玫瑰花、陳皮代茶飲。
古籍參考
《婦人大全良方》提及:「乳汁乃氣血所化,若元氣虛弱,則乳汁短少。」《景岳全書》亦強調:「乳少者,非血虛即氣滯。」可見歷代醫家對缺乳之病機與治療皆有詳盡論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