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雀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雀斑

雀斑,又稱「雀子斑」,為常見於顏面等處之散在黑褐色斑點。此病名首載於明代《外科正宗》卷四,屬中醫皮膚疾患範疇。其成因與臟腑氣血失調、外邪侵襲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可分為以下兩類:

  1. 火鬱孫絡血分
    多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久而化火,或陰虛內熱,燔灼血分。火熱之邪鬱於孫絡(細小絡脈),血熱外泛肌表,凝滯成斑。此類雀斑色澤偏深紅或褐赤,可伴見口乾、心煩、舌紅等內熱之象。
  2. 肺經風熱
    肺主皮毛,風熱外邪襲肺,蘊結肌膚,氣血失和而生斑。此類雀斑多見於陽虛體質或長期曝曬者,斑點淺褐,或伴皮膚乾燥、微癢等表證。

中醫外治方藥
歷代醫家主張內外合治,外敷方尤重調和氣血、祛風清熱。如:

  • 玉容散(《外科正宗》):以白芷、白朮、白茯苓等研末,水調塗面,可疏風散結、淡化色斑。
  • 白茯苓末:單味茯苓研磨調敷,取其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以助氣血運行,緩解斑點。

辨證與內治
臨床須分虛實:

  • 實證(風熱、血熱):宜清熱涼血,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或疏風清肺之枇杷清肺飲。
  • 虛證(陰虛火旺):宜滋陰降火,如知柏地黃丸,佐以活血化瘀之丹參、當歸。

雀斑之治,中醫強調「治本調源」,需結合體質與病機,調理臟腑陰陽,方能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