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雀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雀目

病證名,指夜間視物不清之症,又稱「雞蒙眼」、「雞盲」,即現代醫學所稱之夜盲症。中醫認為,此病多與肝、脾、腎功能失調相關,可分為以下兩類:

  1. 高風雀目內障

    • 病因:先天稟賦不足,腎陽虛衰,元氣虧損,導致目失所養。
    • 病機: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腎陽不足則精氣不能上承於目,夜間陽氣更虛,故視物不明。
    • 治法:溫補腎陽,益精養目。
    • 方藥:以《金匱》腎氣丸為主方,可酌加枸杞子、菟絲子、沙苑子等補益肝腎之品。
  2. 肝虛雀目

    • 病因: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或肝血虧虛,目失濡養。
    • 病機: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則夜間陰血更虛,難以涵養目絡;脾虛則氣血乏源,加重肝血不足。
    • 治法:健脾益氣,補肝明目。
    • 方藥: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合四物湯加減,或單用鮮豬肝食療,以血肉有情之品直接補益肝血。亦可配合富含維生素甲之食物,如胡蘿蔔、菠菜等。

補充說明

  • 高風雀目內障多屬先天性疾病,病程較長,治療需耐心調理腎氣。
  • 肝虛雀目常見於營養不良或久病體弱者,除藥物治療外,亦需注重飲食調攝。

此二證雖皆表現為夜盲,然病機有異,臨床須辨證施治,不可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