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雀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雀舌

病名
雀舌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指因心經鬱熱,兼感風熱邪毒,致使舌體表面生出細小贅生物,狀如雀鳥之舌,故得此名。其特徵為局部疼痛、潰爛,並伴有穢臭氣息。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可分為「左雀舌」與「右雀舌」,分別對應舌體左側或右側之病變。

病因病機
此症多因患者心膈鬱熱,復感風熱外邪,或長期情志不暢、勞倦過度,導致熱毒壅滯於舌絡而成。《焦氏喉科枕秘》指出:「此症心膈蘊積熱毒,感風熱,氣郁勞苦而生。」說明其病機與心火亢盛、氣機鬱滯密切相關。心開竅於舌,心火上炎則舌絡受灼,熱毒凝結遂生贅物;若兼風熱外襲,更易化腐成潰。

臨床表現

  1. 局部症狀:舌面生有微小贅生物,色紅或紫,形似雀舌,觸之疼痛,甚則潰爛流膿,口氣臭穢。
  2. 全身症狀:或伴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等心火熾盛之象。

治療原則
清心瀉火、涼膈解毒為主,佐以疏風散邪。

  1. 內治法
    • 主方選用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黃芩、梔子清上焦熱毒,連翹、薄荷疏風透熱,大黃、芒硝通腑瀉火,使熱從下解。臨床可依證加減,如心火甚者加黃連、生地;腫痛明顯者加丹皮、赤芍。
  2. 外治法
    • 針刺:以三棱針點刺患處出血,瀉其熱毒。
    • 吹藥:外敷冰硼散(《外科正宗》),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補充說明
雀舌與「舌疔」「舌瘡」等症有別,其特異性在於贅生物形似雀舌,且病位固定(左右之分)。古籍強調此症與「心鬱熱毒」相關,故治療時需注重調暢情志,避免五志化火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