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雀子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雀子斑

病證名,為「譽斑」之俗稱,首載於《瘡瘍經驗全書》卷六,屬中醫皮膚科常見病證之一,與現代所稱「雀斑」同義。

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雀子斑多與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調相關,其病機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腎精虧虛:先天腎水不足,陰虛火旺,虛火上炎,燔灼面部肌膚,致氣血失和,發為斑點。
  2. 風邪外襲:腠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與氣血相搏,滯滯於肌表,形成斑點。
  3. 肝鬱血瘀: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灼傷陰血,致使血瘀顏面,顯現斑痕。
  4. 脾虛濕蘊: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濕濁內停,上泛於面,與熱相結,發為黑斑。

臨床表現

雀子斑多見於面部,尤以鼻翼、兩頰為甚,呈點狀或粟粒大小之褐色斑點,邊界清晰,散在分布,日曬後顏色加深,冬季稍淡。患者多無自覺症狀,然影響容貌,故求治者眾。

中醫辨證分型

  1. 腎陰虧虛證:斑色淡褐,伴腰膝痠軟、眩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2. 肝鬱血瘀證:斑色深褐,面色晦暗,胸脅脹痛,月經不調,舌暗或有瘀點,脈弦澀。
  3. 脾虛濕盛證:斑色黃褐,面色萎黃,納呆便溏,舌淡胖有齒痕,脈濡緩。

古籍論述

《瘡瘍經驗全書》指出,此證多因「風邪客於皮膚,血氣不和」所致。《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進一步闡述,認為「雀斑由火鬱孫絡,風邪外搏」而成,強調內火與外風相合為病。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以調和陰陽、疏風清熱、活血化瘀為主,依證型選方:

  • 腎陰虧虛: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滋陰降火。
  • 肝鬱血瘀:選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疏肝解鬱、活血消斑。
  • 脾虛濕盛:多以參苓白朮散化裁,健脾化濕。

外治法則可配合中藥面膜,如白芷、白茯苓、白殭蠶等研末調敷,以潤膚褪斑。

此證雖無大礙,然與體質失衡相關,故中醫強調內外兼治,標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