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闕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闕庭

闕庭為中醫解剖名詞,由「闕」與「庭」兩部位合稱,泛指人體面部特定區域,主要涵蓋眉間至前額的範圍。此名詞首見於《黃帝內經》,尤其於《靈樞》篇章中多次提及,與中醫診法中的「望診」密切相關,為觀察臟腑氣血盛衰及疾病徵象的重要部位。

一、闕庭的解剖定位

    • 指「眉間」,即兩眉頭之間的凹陷處,又稱「印堂」。
    • 於《靈樞·五色》記載:「闕者,眉間也。」此處皮膚薄而敏感,為督脈所過,與心神功能相關,故中醫常透過闕部色澤、形態變化判斷心神狀態。
    • 指「額部」,即前額中央區域,髮際線至眉心的範圍。
    • 《靈樞·五閱五使》稱:「庭者,顏也。」庭部屬「陽明經」分野,與胃氣盛衰相應,亦反映頭面陽經氣血運行狀況。

二、闕庭與臟腑經絡的聯繫

闕庭並非孤立部位,其與五臟六腑、經絡系統存在對應關係:

  • 五臟所主
    根據《靈樞·五色》所述,面部為「五臟之鏡」,闕庭屬「心」與「肺」的外候。闕部色青多主肝鬱,色赤多為心火;庭部晦暗常提示肺氣不足,光亮則陽明氣盛。
  • 經絡循行
    闕部為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所過,庭部則屬足陽明胃經分野。經氣滯留或虛損時,可能於闕庭顯現異常,如皺紋、色斑或色澤改變。

三、闕庭於臨床診斷的應用

中醫強調「司外揣內」,闕庭的望診要點包括:

  1. 色澤變化

    • 正常應為「紅黃隱隱,明潤含蓄」。
    • 闕部發白可能為血虛,發黑多屬腎精虧耗;庭部潮紅或見於胃熱,蒼白則常見於氣虛。
  2. 形態異常

    • 闕庭皮膚塌陷、皺褶密集者,多提示正氣不足或長期勞神;
    • 局部腫脹或隆起,可能與痰濕內蘊或氣滯血瘀相關。
  3. 與五官的關聯性
    《靈樞》強調「五官已辨,闕庭必張」,意指五官功能正常者,闕庭應飽滿舒展。若見眉間緊蹙、額紋紊亂,常反映情志失調或經絡阻塞。

四、古典文獻的理論延伸

《靈樞·五色》進一步將面部劃分為「明堂—闕庭—蕃蔽」系統,提出「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為健康之相,而闕庭的豐隆與否,直接關聯臟腑氣機的調暢程度。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類經》中亦註解:「闕庭乃神氣之外華」,強調其對內在生理狀態的映射作用。

綜言之,闕庭作為中醫面部診法核心區域之一,兼具解剖定位與功能診斷價值,其理論深植於經絡臟象學說,至今仍為中醫臨床望診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