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闕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闕俞

闕俞為經穴別名,即厥陰俞,屬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此穴位於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為心包之氣轉輸於背部的重要腧穴,臨床多用於調理心包相關疾患。

穴名釋義

「闕」原指宮門或城門,引申為關鍵之處;「俞」即輸注,意指氣血轉輸之所。闕俞之名,強調此穴為心包經氣輸注之要衝,與心臟功能密切相關。

中醫理論與功能

  1. 心包絡之背俞穴
    厥陰俞為心包絡之氣直接輸注於體表的部位,與內臟功能相應。中醫認為,心包為「心之宮城」,代心受邪,故此穴可調節心包經氣,間接影響心臟功能,主治胸悶、心悸、心痛等症。
  2. 通絡寬胸
    此穴能疏通心包經氣滯,緩解因氣血瘀阻所致之胸脅脹滿、呼吸不暢,常與內關、膻中配伍使用,以增強行氣活血之效。
  3. 寧心安神
    心包與情志相關,厥陰俞可安定心神,改善失眠、煩躁等症,尤適用於因心火亢盛或痰熱擾心所致者。

臨床應用

  • 心血管疾患:如心絞痛、心律不整,配合心俞、巨闕以調理心氣。
  • 呼吸系統病症:咳嗽、氣逆,配伍肺俞、中府以宣肺降氣。
  • 情志失調:憂鬱、驚悸,搭配神門、百會以鎮靜安神。

配伍與針灸法

  • 針刺: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感可向肋間擴散。
  • 灸法:溫和灸10~15分鐘,適用於虛寒性胸痹。
  • 配伍舉例
    • 配膻中、內關,治胸痹心痛;
    • 配肝俞、太衝,疏解肝鬱氣滯。

與其他腧穴之關係

厥陰俞與心俞同屬背部俞穴,二者位置相近(心俞位於第五胸椎旁),功能相輔相成,前者偏重心包絡,後者直接調心,臨床常並用以協同增效。

此穴在《針灸甲乙經》中列為「厥陰俞」,後世亦沿用,而「闕俞」之名則突顯其關鍵性,反映中醫對心包生理病理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