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闕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闕中

闕中為中醫面部望診的重要部位之一,位於兩眉之間,又稱「印堂」或「眉心」。此處的色澤、形態變化可反映肺臟的生理功能與病理狀態,是中醫診斷肺系疾病的重要依據。

理論依據

《靈樞·五色》明確指出:「闕中者,肺也。」此說法源自中醫「面部應臟」理論,認為人體五臟之氣皆上榮於面部特定區域,而闕中即為肺氣外顯之處。肺主氣司呼吸,其功能強弱可透過闕中的色澤變化顯現。

臨床意義

  1. 色澤變化

    • 正常狀態:闕中應呈現明亮、潤澤的淡黃或微紅色,顯示肺氣充足、氣血調和。
    • 異常表現
      • 白色:多見於肺氣虛弱或風寒襲肺,可能伴隨咳嗽、氣短等症狀。
      • 赤色:提示肺熱或陰虛火旺,常見於肺燥咳嗽或痰中帶血。
      • 青色:可能為氣滯血瘀或肺絡受阻,見於胸悶、胸痛等症。
      • 黑色:若闕中晦暗無光,多屬肺腎兩虛或久病痰飲內停。
  2. 形態變化

    • 凹陷:可能反映肺氣不足,常見於久病體弱或慢性肺疾患者。
    • 皺紋或紋理紊亂:多與長期肺氣失宣或情志鬱結相關,如憂悲過度傷肺所致。

與其他診法的關聯

闕中診斷需結合整體面部分區,如額頭(天庭)主心、鼻準主脾,形成「五色診」系統。此外,肺與大腸相表裡,若闕中異常伴隨鼻旁(大腸所屬)色變,可進一步判斷病機是否涉及腑氣不通。

歷史淵源

此理論可追溯至《黃帝內經》,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孫思邈均重視面部望診,並將闕中作為肺病辨證的關鍵部位。明代《醫宗金鑑》更詳述「印堂色青主驚風,赤主心熱,白主肺寒」,進一步擴充其臨床應用範圍。

闕中診法體現中醫「司外揣內」的診斷思想,通過外在細微變化推測內在臟腑狀態,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