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成全郎>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成全郎

歷史沿革
成全郎為宋、金、元時期之醫官職稱,隸屬於翰林醫官院(或稱翰林醫官局),屬醫散官之一。宋代於政和初年(公元1111年)始置此職,其官階為從七品,地位在大夫之下,係由軍器庫使之官職改易而成。金代沿襲此制,成全郎品階為正八品下;至元代,其品階提升至正七品,反映醫官地位之調整。

職能與背景

  1. 翰林醫官院之角色
    宋代翰林醫官院為中央醫療機構,負責皇室、官僚及軍隊之醫療事務,並兼管醫學教育與醫官考核。成全郎作為其中一員,可能參與臨診、方藥調配,或協助醫政管理。
  2. 醫散官體系
    宋代醫官分為「醫官」與「醫散官」,前者為實職,後者多屬榮譽銜或階官。成全郎屬醫散官,可能無固定職掌,而作為醫者資歷或功績之標誌,類似於現代之技術職稱。

中醫專業關聯

  1. 與醫學分科之關係
    宋代醫學分科細化(如大方脈、風科、瘡腫等),成全郎或需精通某一專科,並通過翰林醫官院考核。其職稱可能反映其專業能力,如擅長內科(大方脈)或外科(瘡腫科)。
  2. 官階與醫學地位
    元代成全郎品階提高,或與當時重視醫學有關。元廷推崇「儒醫」傳統,醫官地位提升,此職可能授予具備理論與實務經驗之醫者,需熟讀《內經》《傷寒論》等經典。

補充說明

  • 金元醫學流派影響:金元時期醫界百家爭鳴,如劉完素(寒涼派)、張從正(攻邪派)等學說興盛,成全郎可能需涉獵各家理論以應對臨床需求。
  • 與其他醫官比較:宋代醫散官尚有「保和大夫」「翰林良醫」等,成全郎品階較低,多屬中下層醫官,反映其資歷或專科限制。

參見條目

  • 翰林醫官院:宋代中央醫事機構,詳見其組織與職能。
  • 醫散官:宋代醫官分類制度,含階官與實職之別。

(以上內容結合歷史文獻與中醫官制脈絡,呈現成全郎於中醫史中之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