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氣口
定義與源流
氣口,又稱「寸口」,為中醫診脈之重要部位,位於手腕橈動脈處,屬手太陰肺經所過。《素問·經脈別論》云:「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意指氣口脈象可反映臟腑氣血盛衰,為診斷疾病與預後的關鍵依據。
理論基礎
- 肺朝百脈:氣口屬肺經,肺主氣而朝百脈,全身氣血皆匯聚於此,故能透過脈象變化窺探整體狀態。
- 脾胃之氣所歸:《難經·一難》提出「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強調氣口為脾胃之氣上輸於肺的表現處,故亦能診察後天之本(脾胃)的強弱。
診斷意義
- 三部九候:氣口分為寸、關、尺三部,每部以浮、中、沉三候取脈,合稱「九候」,分別對應不同臟腑(如左寸候心、右寸候肺)。
- 脈象辨證:透過脈位、脈形、脈勢(如浮沉遲數滑澀等),判斷外感內傷、虛實寒熱。例如:弦脈主肝鬱,滑脈主痰濕。
與其他診脈部位之別
古有「遍診法」(如人迎、趺陽脈),然氣口因取脈便利且涵蓋全身訊息,自《內經》後漸成主流,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亦多以此為據。
歷代醫家見解
- 王叔和《脈經》系統整理氣口脈法,確立二十四種脈象標準。
- 李時珍《瀕湖脈學》進一步闡述氣口脈象與臟腑疾病的對應關係。
氣口之診,實為中醫「司外揣內」思想之體現,透過外在脈象變化,洞察內在氣血陰陽之動態,為辨證論治的核心環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