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氣勞
病名
氣勞為虛勞病之一,屬虛中夾滯之證,首見於《太平聖惠方·治氣勞諸方》。其病機主要因臟腑虛弱,陰陽失調,復加情志不暢、勞逸失度,導致氣機鬱滯,升降失常而成。
病因病機
- 臟腑虛弱:脾胃為後天之本,若脾氣不足,運化失職,則水穀精微不布,氣血生化乏源,臟腑失養。
- 陰陽不和:陰陽失衡,氣機乖逆,或陽虛不能溫煦,或陰虛不能濡潤,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
- 情志失調:憂思惱怒,肝失疏泄,氣機鬱結,橫逆犯胃,加重中焦壅滯。
- 勞逸過度:過勞耗氣,過逸則氣滯,二者皆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日久成勞。
臨床表現
- 胸膈噎塞:氣滯上焦,胸陽不展,常見胸悶、噎膈感。
- 嘔逆脘脹:胃氣上逆,則見噯氣、嘔吐;中焦氣滯,則脘腹脹滿,食後尤甚。
- 飲食不下:脾失健運,胃納受阻,故食欲不振,甚則拒食。
- 大便時洩:脾虛濕盛,清陽不升,則大便溏薄,時作時止。
- 形體消瘦:氣血不足,肌膚失養,故面色萎黃,肢體乏力,日漸羸弱。
治法與方藥
治宜 補益中氣 為主,佐以 行氣解鬱,使補而不滯,行而不耗。
- 丁香散(《太平聖惠方》):主以丁香、木香、藿香等溫中行氣,適用於胃寒嘔逆、脘腹冷痛者。
- 蓽撥丸(《太平聖惠方》):以蓽撥、胡椒等辛溫之品溫散寒滯,佐以人參補氣,適合虛寒氣滯之證。
- 前胡丸(《太平聖惠方》):前胡、枳殼等宣降肺胃之氣,配伍黃耆、甘草補中益氣,用於氣滯兼肺胃不和者。
辨證要點
氣勞屬本虛標實,須辨明:
- 虛實偏重:若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為主,宜重補脾氣;若脹滿嘔逆明顯,則需加強理氣。
- 寒熱傾向:兼畏寒肢冷者,加吳茱萸、肉桂;若見口乾煩熱,可佐麥冬、玉竹養陰和氣。
此證病程纏綿,調治需循序漸進,重在調和臟腑氣機,復其升降之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