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氣癧

病名:氣癧為中醫病名,屬癧病之一,多因情志失調所致,常見於頸部兩側出現包塊。此症首載於《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卷六十四,其特徵為包塊圓滑柔軟,可隨情緒波動而腫大或疼痛,推之可移,與肝氣鬱結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氣癧主要因七情內傷,尤以惱怒、憂思過度為誘因,導致肝失疏泄,氣機鬱滯。肝經循行於頸側,氣滯日久則津液凝聚為痰,痰氣互結於經絡,形成局部包塊。此外,若兼夾脾虛濕盛或外感風熱,可能加重痰凝氣阻之勢。

臨床表現

  • 包塊特徵:多生於頸側,單發或多發,形如丸卵,邊界清晰,觸之柔軟,推之可動。
  • 情志影響:包塊大小隨情緒波動而變化,惱怒時腫痛加劇,心情舒暢時或可暫緩。
  • 伴隨症狀:或見胸脅脹悶、噯氣頻作、口苦咽乾等肝鬱化熱之象。

治法與方藥
疏肝解鬱、化痰散結為治療原則,首選丹梔逍遙散加減:

  • 基礎方:柴胡、當歸、白芍疏肝養血;白朮、茯苓健脾祛濕;牡丹皮、梔子清泄肝火;薄荷、生薑助柴胡條達肝氣。
  • 加減法:若痰凝較甚,可加浙貝母、夏枯草、玄參以化痰軟堅;氣滯明顯者,酌加香附、青皮理氣止痛;若兼陰虛火旺,可加生地黃、麥冬滋陰降火。

其他療法

  • 針灸:取穴太沖、內關、足三里等以疏肝理氣,配合局部圍刺或艾灸以散結消癧。
  • 外治:可配合如意金黃散外敷,或於包塊處輕揉導引,助氣血流通。

氣癧屬情志致病之典型,治療需注重調暢情志,配合藥物以標本兼顧。歷代醫家亦強調「治癧先調氣」,可見疏肝解鬱為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