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氣癧,又稱氣癭、氣癰,是一種與情緒相關的頸部包塊。其臨床表現為頸部兩側生有包塊,可移動,形狀圓潤,質地柔軟,遇惱怒鬱憤時則包塊腫大而疼痛。
氣癧的病因主要與肝氣鬱結有關。肝主疏泄,主藏血,若肝氣鬱結,疏泄不暢,則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痰濕聚集,形成包塊。此外,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因素,也可能導致氣癧的發生。
氣癧的治療以疏肝解鬱、活血化痰為主。常用方藥有丹梔逍遙散、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丸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
氣癧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暴飲暴食。
-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頸部包塊,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以下是《醫宗金鑒》卷六十四中關於氣癧的記載:
氣癧
氣癧者,氣鬱而成癧也。其證頸部兩旁,生有包塊,推之可移,形圓而質軟,遇惱怒鬱憤時則包塊腫大而疼痛。治宜舒肝解鬱之劑,可選用丹梔逍遙散化裁。
丹梔逍遙散方:
丹皮(一錢) 梔子(一錢) 柴胡(一錢) 白芍(一錢) 薄荷(一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每日一劑。
氣癧的預防方法與治療方法相同。
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