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氣痢
定義與概述
氣痢乃中醫病證名,指因氣機失調所致之下痢疾患,其病機主要涉及中氣下陷、氣滯不行或冷氣停滯等不同病理變化。此證首見於《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後世醫家如《聖濟總錄》等典籍對此有進一步闡發。
病因病機
氣痢之形成,主要與三焦氣化功能失調相關:
- 中氣下陷:脾虛氣弱,清陽不升,濁陰下注,致大腸傳導失司。
- 氣機壅滯:肝脾不調,氣機鬱結,影響腸腑傳化,濕熱蘊結。
- 寒氣內停:陽氣不足,寒邪客於腸胃,氣化不行,水穀不別。
臨床分型與證治
一、中氣下陷型
主要證候:
- 下痢頻作,質稀無臭
- 肛門墜脹,甚則脫肛
- 神疲乏力,面色萎黃
- 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療原則:
-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 固澀止痢
代表方劑:
- 訶黎勒散(出自《金匱要略》):訶子苦澀性平,善斂肺澀腸
- 補中益氣湯(李東垣方):黃芪、人參補氣,升麻、柴胡升舉清陽
二、氣滯型
主要證候:
- 下痢如蟹渤狀(泡沫黏液夾雜)
- 穢臭稠粘,排便不暢
- 腹脹痛,裡急後重
- 舌苔厚膩,脈弦滑
治療原則:
- 行氣導滯
- 消積化濕
代表方劑:
- 流氣飲子:木香、檳榔等理氣化滯
- 古萸連丸:黃連清熱,吳茱萸疏肝下氣
- 六磨湯(《證治準繩》):大黃、枳實、檳榔等通腑導滯
三、冷氣停滯型
主要證候:
- 腹脅虛滿,腸鳴漉漉
- 腹痛綿綿,喜溫喜按
- 便痢赤白相兼,質稀清冷
- 舌淡苔白滑,脈沉遲
治療原則:
- 溫中散寒
- 健脾厚腸
代表方劑:
- 聖濟厚腸湯(《聖濟總錄》):人參、白朮健脾,乾薑、肉桂溫中
- 附子理中湯加減:溫補脾腎之陽
辨證要點
- 辨氣之虛實:虛者多見氣短乏力,實者多見脹滿疼痛。
- 察痢之性狀:氣虛下陷多見稀便無臭;氣滯多見黏液穢臭;寒凝多見清冷完穀。
- 審兼夾病邪:常與濕、熱、寒、食等邪相兼為病。
相關古籍論述
- 《金匱要略》指出:「氣利,訶黎勒散主之」,強調固澀法在氣痢治療中的應用。
- 《聖濟總錄·卷七十七》云:「冷氣滯於腸胃,令腹脅虛滿,腸鳴腹痛,便痢赤白」,詳述寒性氣痢的病機證候。
- 《醫宗金鑒》提出:「氣痢乃七情氣鬱,與飲食停滯所致」,強調情志因素在發病中的作用。
現代臨床應用
在現代中醫臨床中,氣痢概念常應用於:
- 腸易激綜合徵(腹瀉型)
- 功能性腹瀉
- 部分慢性結腸炎
- 腸道菌群失調症
其治療思路對調節腸道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具有獨特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