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氣瘤

病名
氣瘤為人體所生之瘤腫,其狀猶如氣囊,屬中醫外科疾病之一。首見於明代薛己所著《外科樞要》卷三。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肺氣虛損,復感外邪,或情志失調,氣機鬱滯所致。肺主一身之氣,若肺氣不足,則衛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襲;加之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滯痰凝,聚而成瘤。其特徵為瘤體柔軟,按之可凹陷,鬆手後復原,皮色如常,無明顯寒熱疼痛之感,然可隨情緒波動或勞累而增大或縮小。

臨床表現

  1. 瘤體特徵:柔軟如綿,形似氣囊,推之可移,按壓凹陷,放手復起。
  2. 症狀:一般不痛不癢,無明顯紅腫熱痛,亦無寒熱之象。
  3. 變化特點:瘤體大小可隨情緒波動(如喜怒憂思)或勞逸狀態而有所增減。

治療方法

  1. 手術切除:若瘤體較大或影響生理功能,可考慮外科切除。
  2. 內服藥物:以益肺調氣、化痰散結為主,常用方劑如通氣散結丸,或依證加減:
    • 肺氣虛者:可加黃耆、黨參以補益肺氣。
    • 氣滯痰凝者:酌加陳皮、半夏、茯苓以理氣化痰。
    • 兼有血瘀者:佐以丹參、赤芍以活血散結。

辨證要點
須辨其善惡,若瘤體生長緩慢,質地均勻,邊界清晰,多屬良性;若短期內迅速增大,質地堅硬,或伴潰爛出血,則需進一步診察,以防惡變。

相關理論
中醫認為,氣瘤的形成與「氣」的運行失常密切相關。《靈樞·百病始生》云:「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氣滯、氣虛皆可導致痰凝血瘀,結聚成瘤。故治療上首重調氣,佐以化痰活血,使氣行則血行,痰消則結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