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氣癃

氣癃,又稱氣淋,為中醫病證名,屬淋證之一。其病因病機主要與腎虛及膀胱氣化失調相關,多因情志鬱結、肝氣失疏,或肺熱下移膀胱所致。

病因病機

  1. 肝鬱氣滯: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鬱結,影響膀胱氣化,導致小便澀滯、淋瀝不暢。
  2. 肺熱下移:肺主通調水道,若肺熱熾盛,熱邪下迫膀胱,灼傷津液,氣化不利,發為氣淋。
  3. 腎虛膀胱熱:腎氣不足,膀胱氣化功能減弱,加之熱邪侵擾,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臨床表現

  • 小便澀滯,淋瀝不盡,少腹脹滿。
  • 情志波動時症狀加重,或伴隨胸脅脹悶。
  • 若兼熱象,可見尿色偏黃、尿道灼熱感;若屬虛證,則小便無力、神疲乏力。

古籍論述

  • 《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九》指出:「氣淋者,腎虛膀胱受肺之熱氣……亦曰氣癃。」強調腎虛與外熱相結合的病機。
  • 《醫宗金鑒》進一步闡述,氣淋有虛實之分,實者多因肝氣鬱結,虛者則責之腎氣不足。

治療原則

以疏肝理氣、清熱通淋為主,虛證則需補腎益氣。常用方劑如:

  • 實證:沉香散(《醫宗金鑒》)加減,以疏肝解鬱、利水通淋。
  • 虛證: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合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益氣升提、滋腎固本。

氣癃之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區分虛實,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