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氣漏,乃中醫外科病症之一,屬漏症範疇,其特徵為瘡瘍反覆發作,時癒時潰,膿水淋漓不絕。此症首載於明代《外科啓玄》卷七,所述:「一曰氣漏,或腫或消,痛脹難忍者是也。」揭示其臨床表現以局部腫脹消長不定、疼痛脹悶為主。

病因病機
氣漏多因癰疽瘡瘍等化膿性疾患,或因誤治(如過早切開、排膿不盡),或因正氣虛弱未能托毒外出,致毒邪深伏,纏綿不愈。瘡面雖暫斂而內毒未清,氣血壅滯,形成瘻管或膿竇,竅道曲折,膿液難泄,故時潰時閉,反覆發作。中醫認為,此病與「氣」的運行失調密切相關,或因氣滯血瘀,或因氣虛不固,導致瘡瘍久漏難癒。

證候特點

  1. 瘡面特徵:瘡口經久不斂,時而假性癒合,時而自潰流膿,膿水質地或稀或稠,色多黃白,偶夾血絲。
  2. 局部症狀:患處腫脹忽起忽消,按之疼痛,周圍肌膚或見色素沉著,觸之可及硬結或索狀瘻管。
  3. 全身表現:久病者可伴氣短乏力、面色萎黃等氣血兩虛之象,或見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肝鬱化火證候。

治療原則

  1. 內治法

    • 托毒排膿:選用透膿散、托裡消毒散加減,以扶正托毒,促膿外透。
    • 理氣活血:若氣滯明顯,佐以柴胡疏肝散;血瘀甚者,合用桃紅四物湯。
    • 益氣生肌:後期以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調補氣血,促進瘡口癒合。
  2. 外治法

    • 化腐生肌:初潰時用九一丹、五五丹提膿祛腐;膿盡後以生肌玉紅膏外敷。
    • 引流通竅:若瘻管深陷,可插入藥線(如白降丹紗條)引流,或配合火針、掛線療法。

古籍佐證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提及:「漏症日久不癒,必因氣血虧虛,毒邪留連。」強調正虛邪戀為氣漏遷延之關鍵。清代《瘍科心得集》進一步指出:「氣漏者,非獨外治可癒,當調其內,使氣血和而漏自止。」說明內外兼治之重要性。

此症與現代醫學之「慢性化膿性竇道」或「瘻管」相似,然中醫從整體辨證,注重氣血調和與毒邪透解,展現獨特之理論體系與治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