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氣亂
病證名,指內臟之氣運行紊亂失常的病理狀態,屬中醫「九氣」病機之一。其概念源於《黃帝內經》,如《素問·舉痛論》言:「驚則氣亂」,指出突受驚恐可導致氣機驟然失序;而《諸病源候論》則提出「憂則氣亂」,強調長期憂思亦會擾亂氣血運行。
病因病機
氣亂的成因多與情志失調相關:
- 驚恐傷神:驚嚇使心神失守,氣血驟然逆亂,表現為心悸、怔忡、甚則昏厥。
- 憂思過度:長期憂慮耗傷心脾,氣機鬱結不暢,可見胸悶、氣短、思緒紛雜。
- 外邪干擾:風、寒、暑等外邪侵襲經絡,阻滯氣血,亦可能引發氣機紊亂。
臨床表現
氣亂的症狀因擾動的臟腑不同而異:
- 心氣亂:心悸不寧、煩躁失眠、言語錯亂。
- 肝氣亂:胸脅脹痛、易怒、頭目眩暈。
- 脾胃氣亂:脘腹痞滿、噯氣頻作、食慾不振。
- 肺氣亂:呼吸急促、咳嗽氣逆。
中醫理論基礎
氣亂的核心在於「升降出入」失司。《內經》認為,氣貴流通有序,若因情志或外邪導致「氣行乖逆」,則五臟功能失協。例如:
- 驚則氣下:驚恐傷腎,氣陷於下,可見二便失禁。
- 憂則氣結:憂思壓抑肝脾,氣滯成鬱,久則化火生痰。
相關文獻延伸
除九氣學說外,《張氏醫通》進一步闡述:「氣亂者,當辨其標本,或疏肝解鬱,或寧心安神」,強調需依病位調治。另《醫宗金鑒》提及「氣亂脈象」,如脈來躁急不齊,多屬心神不攝之候。
氣亂作為中醫病機概念,體現了「情志—氣血—臟腑」的互動關係,臨床需結合四診,辨析氣機失調的具體層次與臟腑歸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