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成全大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成全大夫為宋代醫官名,隸屬於翰林醫官院,屬醫散官之列。北宋政和初年(公元1111年)始設此職,官階定為正七品,其職位原由軍器庫使改任而來,屬朝廷醫政體系中之要職。

歷史淵源與職能

宋代醫官制度承襲前代之制,並加以系統化,翰林醫官院為中央最高醫事機構,主掌皇室醫療、軍中醫務及地方醫政之督導。成全大夫作為其中一員,除參與宮廷診療外,亦可能涉及醫書編纂、藥材考校等事務,反映宋代對醫藥專業化之重視。

官制與中醫背景

  1. 官階與地位:正七品之階顯示其地位高於普通醫者,但低於院使、副使等主官,屬中層醫官。此類職位多由醫術精湛且通曉藥理者擔任,需通過考核或薦舉授職。
  2. 專業要求:宋代醫官須熟諳《內經》《傷寒論》等經典,並掌握針灸、方劑之術。成全大夫亦需具備臨證經驗,以應對皇室貴族複雜病證,體現「辨證論治」之核心思想。
  3. 與翰林醫官院之關係:該院下設多級醫官,成全大夫與其他散官(如保和大夫、翰林良醫)協作,形成分科體系,如大方脈、風科、瘡腫等,反映中醫分科之發展。

中醫學術內涵

宋代醫學深受理學影響,強調「天人相應」與「五行生剋」。成全大夫之診療必遵循此框架,如運用「五運六氣」理論推斷時病,或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調配成藥。其職責亦可能涉及校正醫籍,如參與《證類本草》之編修,促進藥學知識整合。

文化與制度意義

此官名「成全」二字,或寓「調和陰陽以成全生機」之意,契合中醫「陰平陽秘」之理念。宋代醫官制度強化專業分工,成全大夫之設,既彰顯朝廷對醫道之尊崇,亦為後世醫政體系之參照。

(註:相關制度可參見《宋史·職官志》及《翰林醫官院》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