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氣輪
氣輪為中醫眼科「五輪學說」之一,首見於《秘傳眼科龍木論》,指眼部的白睛部分(即眼白)。《銀海精微》明確記載:「肺屬金,曰氣輪。在眼為白仁。」此理論將眼部結構與五臟相應,氣輪對應肺臟,並透過五行中「金」的屬性,闡述其生理與病理聯繫。
氣輪與肺、大腸的關係
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而氣輪(白睛)亦為肺氣所主。肺氣宣發正常,則白睛潤澤清澈;若肺失宣降或受外邪侵襲(如風熱、燥邪),可能反映於氣輪,出現赤脈纏布、乾澀紅腫等症狀。此外,肺與大腸相表裏,大腸積熱或腑氣不通時,亦可通過經絡影響肺氣,間接導致氣輪病變。
氣輪常見病證
- 肺經風熱:白睛驟赤,癢痛交作,多見於風熱犯肺或天行赤眼(急性結膜炎)。
- 肺陰不足:白睛乾澀微赤,伴咽乾咳嗽,常見於久病或燥邪傷陰。
- 大腸實熱:白睛血絲深紅粗大,可能伴便秘,屬肺熱移於大腸之證。
氣輪的診斷意義
觀察氣輪色澤與形態變化,可推測肺與大腸功能狀態。例如:
- 白睛泛黃:可能與濕熱內蘊(如黃疸)相關,涉及肝膽,但肺失通調水道亦可能間接致病。
- 白睛青藍:小兒多見,或為先天肺氣不足,提示體質虛弱。
氣輪理論體現中醫「整體觀」,將局部症狀與臟腑機能結合,為眼科辨證提供重要依據。歷代醫家如《審視瑤函》等,進一步完善其治法,如清肺瀉白、滋陰潤燥等,皆以調理肺臟為核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