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祛風除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祛風除濕

祛風除濕為中醫治法之一,屬「祛風法」範疇,主要用於治療風濕之邪侵襲人體,留滯於經絡、肌肉、關節等部位,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引發的病症。此類病證常見肢體酸重、關節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或伴隨腫脹麻木等表現,其特點多與自然界風邪的「善行數變」及濕邪的「重濁黏滯」特性相關。

病因病機

風濕之邪多因外感風寒濕氣,或久居潮濕之地,致使邪氣客於肌表,漸入經絡。風性輕揚開泄,故疼痛呈游走不定;濕性黏膩,易阻遏氣機,故見肢體困重、關節腫脹。若久病不癒,邪氣深入,可損傷氣血,甚至累及肝腎,導致筋骨失養,形成慢性痺證。

常用藥物

祛風除濕法以辛散溫通、祛風勝濕之品為主,兼顧活血通絡。臨床常用藥物如下:

  • 羌活:辛溫,善祛上部風濕,尤宜肩背肢節疼痛。
  • 獨活:性味辛溫,偏治下半身風濕,多用於腰膝足痹。
  •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為「風藥中之潤劑」。
  • 秦艽:苦辛微寒,通絡舒筋,兼清虛熱,適風濕兼陰傷者。
  • 威靈仙:辛鹹溫,性猛善走,通經止痛,尤治關節拘攣。
  • 桑枝:苦平,專走肢臂,利關節而清濕熱。
  • 五加皮:辛溫補肝腎,強筋骨,兼祛風濕,宜虛痺久病。

配伍應用

祛風除濕藥多配伍運用,以增強療效。若風邪偏盛,可加白芷藁本以宣散風邪;濕重者配蒼朮薏苡仁健脾滲濕;寒象明顯者佐附子桂枝溫經散寒;若兼氣血不足,則合黃芪當歸益氣活血。

臨床辨證

此法適用於「行痺」(風邪偏盛)、「著痺」(濕邪偏盛)等證型,然需辨明寒熱虛實。如風濕熱痺見紅腫熱痛,需加黃柏忍冬藤清熱除濕;久病肝腎虧虛者,宜配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

祛風除濕法體現中醫「因勢利導」的治療思想,通過藥物特性驅邪外出,恢復經絡氣血流通,臨床須結合四診,靈活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