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祛風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祛風法為中醫治療學重要治則,專司疏解人體內外風邪之滯留。此法依據風邪性質與侵犯部位差異,發展出多種辨證施治體系,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的核心思想。
風邪致病特點 風為百病之長,其性善行數變,具有「動」的特性。外風多由六淫之邪從皮毛腠理侵入,常兼夾寒、濕、熱等邪氣,形成風寒證、風濕證或風熱證;內風則多因肝陽化風、熱極生風或血虛生風所致,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祛風法分類體系
-
疏散外風法
- 適用於風邪客於肌表經絡之證
- 代表方劑:川芎茶調散(頭風)、蠲痹湯(風濕痹痛)
- 配伍特點:常與解表藥同用,如防風、羌活、白芷等具辛散透達之性的藥物
-
平息內風法
- 針對肝風內動病機
- 經典方例:鎮肝熄風湯(肝陽上亢)、羚角鉤藤湯(熱極生風)
- 用藥規律:多選用介類潛陽與蟲類息風藥,如石決明、牡蠣、全蝎等
-
複合祛風法
- 祛風除濕:適用於痹證日久,方如獨活寄生湯
- 搜風通絡:針對頑固性風邪,常用烏梢蛇、地龍等搜剔經絡
- 養血祛風:適用血虛受風,代表方為當歸飲子
病理機轉探討 祛風藥物多具辛味,能行能散,可調暢氣機。現代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多含有揮發油、生物鹼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鎮痛及調節免疫等功能。如防風所含防風多糖能調節T細胞亞群,闡釋其「扶正祛邪」的雙向調節作用。
臨床應用辨要 祛風法在皮膚科(蕁麻疹、濕疹)、神經科(面癱、偏頭痛)及風濕免疫科(類風濕關節炎)應用廣泛。運用時需辨明:
- 病位淺深(在表在裡)
- 兼夾病邪(是否合併濕、熱、痰)
- 正氣盛衰(氣血虛實)
此治法充分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思想,常與活血、化痰、補益等法配合使用,形成個性化治療方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