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祛風養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祛風養血
祛風養血為中醫治法之一,主要針對風濕久羈、血脈失和,兼有肝腎陰血不足之證。此治法結合「祛風除濕」與「養血調營」,以達標本兼顧之效。
中醫理論基礎
- 風邪與血脈關係:
《景岳全書》提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指出風邪侵襲人體,往往與血脈不暢相關。風為百病之長,易與濕、寒相合,久留經絡則阻滯氣血,導致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而血虛則風邪更易乘虛而入,故需養血以固本,通絡以祛邪。 - 肝腎與筋骨關聯:
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若肝腎陰血虧虛,筋骨失養,則見腰膝冷痛、步履維艱。此時單用祛風濕藥恐耗傷陰血,故需配伍補益肝腎、養血活血之品,如當歸、熟地、白芍等,以滋養筋骨,助祛風濕之效。
代表方劑與應用
獨活寄生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為祛風養血之經典方,組成包含:
- 祛風濕藥: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祛除經絡風濕。
- 養血活血藥:當歸、川芎、熟地、白芍——調和營血,濡養筋脈。
- 補益肝腎藥:杜仲、牛膝、人參、甘草——強筋骨,益氣固本。
此方適用於風寒濕痹日久,症見腰膝酸冷、關節屈伸不利,或肢體麻木不仁,兼有氣血不足、肝腎兩虛者。
臨床辨證要點
祛風養血法需辨明「風濕」與「血虛」孰輕孰重:
- 若風濕偏盛,可加重獨活、防風等祛風藥比例。
- 若血虛明顯,則增當歸、熟地,或配伍阿膠以滋陰補血。
- 若肝腎虧甚,可加續斷、骨碎補以強筋壯骨。
此治法體現中醫「扶正祛邪」之整體觀,通過調血以祛風,滋養以通痹,適用於慢性風濕病及虛實夾雜之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