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祛寒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祛寒法

祛寒法,又稱溫法,為中醫治法「八法」之一,主要針對寒邪所致的病證,通過溫熱性質的藥物或療法,驅散體內寒邪,恢復陽氣,以達至陰陽平衡。寒邪致病可分為外寒與內寒,外寒多因感受風寒,內寒則因陽氣虛衰而生,祛寒法依其病位與性質不同,亦有相應的應用方式。

一、祛寒法的分類

  1. 溫散表寒
    適用於外感風寒表證,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脈浮緊等。常用辛溫解表藥,如麻黃、桂枝、紫蘇等,代表方劑為《傷寒論》之「麻黃湯」。
  2. 溫中祛寒
    針對脾胃虛寒證,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以乾薑、附子、吳茱萸等藥物溫補中焦,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湯」。
  3. 溫經散寒
    適用於寒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之證,如四肢厥冷、關節冷痛、痛經等。常用當歸、細辛、艾葉等,配合溫通經絡之法,方劑如「當歸四逆湯」。
  4. 回陽救逆
    針對陽氣暴脫、陰寒內盛之危重症,如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急投大辛大熱之品如附子、肉桂,方如「四逆湯」。

二、祛寒法的理論基礎
祛寒法遵循《黃帝內經》「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其作用機理包括:

  • 振奮陽氣:寒邪易傷陽氣,溫熱藥物能助陽氣生發,驅散陰寒。
  • 促進氣血運行:寒性凝滯,易致氣血瘀阻,溫法可暢通經脈,改善血行。
  • 調和臟腑功能:如溫中祛寒能恢復脾胃運化,溫腎助陽可改善命門火衰。

三、祛寒法的應用要點

  • 需辨明寒邪所在表裡、臟腑及虛實。
  • 外寒宜散,內寒宜溫,虛寒當溫補,實寒當溫散。
  • 若寒熱錯雜,需寒熱並用,如「烏梅丸」治蛔厥。

祛寒法體現中醫「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整體觀,臨床須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靈活運用溫熱藥物與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