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祛寒化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祛寒化痰

祛寒化痰,又稱「溫化寒痰」,為中醫化痰法之一,主要針對因脾腎陽虛、寒飲內停所致的寒痰證候。此類病證多因陽氣不足,水液代謝失常,寒濕凝滯成痰,停聚於肺、脾、腎等臟腑,臨床表現以痰質清稀、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弦為特徵。

病因病機

寒痰的形成與脾腎陽虛關係密切。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則水濕不化,聚而生痰;腎主水液代謝,腎陽虛衰則氣化無力,寒水內停,上泛為痰。此外,外感寒邪亦可直中肺臟,寒凝津液,化為痰飲。

臨床表現

  • 痰液特徵:痰色白而清稀,或帶泡沫,易咳出。
  • 全身症狀:畏寒喜暖,手足不溫,面色蒼白,或伴胸悶氣短。
  • 舌脈象:舌質淡胖,苔白滑或白膩,脈象沉弦或遲緩。

常用方藥

祛寒化痰法以溫陽散寒、化痰飲為治療原則,常用藥物多具辛溫之性,能溫通陽氣、化除寒濕:

  1. 乾姜:溫中散寒,助脾陽以化濕痰。
  2.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為化痰要藥。
  3. 細辛:辛溫走竄,散寒通絡,助陽氣宣通。
  4. 茯苓:健脾利濕,導水濕下行,杜絕生痰之源。
  5. 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協同茯苓以溫化痰飲。

經典方劑如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即以此類藥物為基礎,專治寒飲咳嗽;另如小青龍湯,亦常用於外寒內飲之證,具溫肺化飲之效。

辨證要點

運用祛寒化痰法時,需明確區分寒痰與其他痰證(如熱痰、濕痰)。寒痰多屬陰證,痰質清稀、伴陽虛寒象;熱痰則痰黃黏稠、兼見熱症;濕痰則痰量多而黏膩,苔膩脈滑。治法上,寒痰當溫化,忌用寒涼滋膩之品,以免更傷陽氣。

此治法體現中醫「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理論核心,通過溫補脾腎、散寒化飲,從根本上調節水液代謝,以達痰消病癒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