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祛痰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祛痰法詳述

祛痰法之定義與範疇

祛痰法乃中醫治療體系中專司祛除痰邪之治療大法。痰在中醫學中概念廣泛,既指有形可見之咳唾痰液,亦包含無形不可見而內停於臟腑經絡之病理產物。此法根據痰邪性質、成因及所在部位不同,分化為化痰、消痰、滌痰三大類別,各具特色而相輔相成。

痰邪形成之病機

痰之生成,主要責之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肺失宣降則津液不布,脾失健運則濕聚成痰,腎陽不足則水泛為痰。此外,肝氣鬱結亦可化火煉液為痰,心火亢盛則灼津成痰。痰既成之後,隨氣機升降而無處不到,或貯於肺,或停於胃,或流注經絡,或蒙蔽清竅,變證百端。

祛痰法之主要分類

一、化痰法

化痰法主要針對痰濕初成,病勢較輕者,通過宣暢氣機、調和臟腑功能以消除痰濁。具體可分為:

  • 溫化寒痰:適用於痰色白清稀,兼見畏寒肢冷者,方如二陳湯、苓甘五味薑辛湯
  • 清化熱痰:適用於痰黃黏稠,兼見發熱口渴者,方如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
  • 燥濕化痰:適用於痰多易咯,胸悶脘痞者,方如平胃散合二陳湯
  • 潤燥化痰:適用於痰少難咯,咽喉乾燥者,方如貝母瓜蔞散

二、消痰法

消痰法針對痰邪結聚較久,形成有形之結者,通過軟堅散結、活血通絡以消散痰核。主要包括:

  • 消痰散結:適用於瘰癧、痰核等,方如消瘰丸、海藻玉壺湯
  • 化痰通絡:適用於痰瘀互結之肢體麻木、疼痛,方如指迷茯苓丸
  • 化痰消癥:適用於痰積所致之癥瘕積聚,方如鱉甲煎丸

三、滌痰法

滌痰法用於痰涎壅盛、病勢急重之證,以峻猛之品蕩滌痰濁,開竅醒神。主要分為:

  • 瀉下滌痰:適用於痰熱腑實之癲狂、喘滿,方如礞石滾痰丸
  • 開竅滌痰:適用於痰迷心竅之中風、癲癇,方如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
  • 湧吐痰涎:適用於痰壅咽喉、呼吸急促者,方如瓜蒂散

祛痰法之配伍要旨

臨證運用祛痰法,須注重配伍之道:

  • 治痰先治氣:常配合理氣藥如陳皮、枳實等,蓋"氣順則痰消"
  • 健脾以絕痰源:多配伍白朮、茯苓等健脾益氣之品
  • 溫腎以化寒痰:腎虛水泛者,常加附子、肉桂等溫腎陽之藥
  • 活血以助化痰:痰瘀互結者,當配伍丹參、桃仁等活血化瘀藥

特殊痰證之治療

  1. 風痰:痰動如風,見於眩暈、癲癇,治宜熄風化痰,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
  2. 痰飲:痰清稀如水,停留胸脅或腸間,治宜溫化痰飲,方如小青龍湯、甘遂半夏湯
  3. 痰火:痰熱互結,擾亂神明,治宜清火化痰,方如黃連溫膽湯
  4. 痰毒:痰濁蘊結成毒,見於腫瘤等病,治宜解毒化痰,方如西黃丸

祛痰法之運用,貴在明辨痰之性質、部位及兼夾證候,方能切中病機,取得良效。歷代醫家對祛痰法多有發揮,形成豐富理論與方藥體系,為中醫臨床重要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