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祛邪扶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祛邪扶正
祛邪扶正是中醫治療學中的重要治則之一,強調以驅除病邪為主,輔以扶持正氣,適用於邪氣盛實而正氣稍虛的病證。此治法的核心思想在於「邪去則正自安」,透過消除致病因素,使機體氣血陰陽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理論基礎
- 邪正關係: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取決於「正氣」與「邪氣」的相互作用。正氣指人體的抗病能力,邪氣則泛指一切致病因素(如六淫、痰飲、瘀血等)。當邪氣亢盛,正氣雖未大虛但不足以完全抗邪時,便需以祛邪為主,輔以扶正,避免邪氣進一步耗傷正氣。 -
辨證要點:
- 邪實為主:臨床表現以實證為突出,如高熱、劇痛、痰濕壅盛、瘀血阻滯等。
- 正氣稍虛:可能伴隨輕度氣虛、陰虛或陽虛,如體力稍弱、舌質偏淡或脈象略顯不足,但尚未至虛羸程度。
臨床應用
-
祛邪手段:
- 汗法:針對外感表邪,如麻黃湯發汗解表。
- 清法:用於熱毒熾盛,如黃連解毒湯清熱瀉火。
- 下法:攻逐實邪,如大承氣湯通腑瀉熱。
- 消法:化解痰瘀積滯,如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
-
輔以扶正:
在祛邪的同時,根據正氣虛損的性質,適當配伍補益藥物:- 益氣:如加入黃芪、黨參,防祛邪藥耗氣。
- 滋陰:如配伍麥冬、生地,避免熱邪傷陰。
與「扶正祛邪」之區別
祛邪扶正側重「邪盛正未大虛」,而「扶正祛邪」則適用於正氣虛弱為主、邪氣未盡之證,如慢性病調理。兩者雖同屬攻補兼施,但主次有別,需依病機靈活運用。
此治法體現中醫「因勢利導」的治療智慧,透過祛除病邪以恢復正氣,臨床廣泛應用於外感病、實熱證、痰瘀實積等範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