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本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本末」之詳解
一、基本定義
「本末」為中醫重要概念,首見於《黃帝內經》,其涵義可分兩大面向:
- 標本關係:與「標本」互通,指疾病現象與本質的相對性。
- 病程始終:指疾病發展之全過程,強調動態觀察病情演變。
二、經典文獻溯源
《靈樞·禁服》云:「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此處「本末」即指從發病初期至病情顯現的完整脈絡,醫者需通盤掌握,方能精準辨證。
三、理論內涵解析
(一)標本視角
- 本(根本):臟腑氣血失調、陰陽偏盛等內在病機。
- 末(表象):外顯症狀如發熱、疼痛等。
舉例:肺陰虛所致乾咳,「肺陰耗損」為本,「咳嗽」為末,治療當以滋陰潤肺(治本)為主,佐以止咳(治標)。
(二)病程視角
- 「本」階段:潛伏期或病因初成時,如情志抑鬱導致肝氣鬱滯,尚未出現脅痛。
- 「末」階段:病情外顯,如肝鬱化火而見目赤、煩躁。
此概念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治病必求於本」相呼應,強調追溯疾病根源。
四、臨床應用要點
- 診斷層面
- 透過四診合參,區分症狀(末)與病機(本)。如眩暈可能根源於肝陽上亢或氣血虧虛,需結合舌脈辨析。
- 治療層面
- 急則治標:如大出血時先止血,緩解後再補氣血。
- 緩則治本:慢性虛勞當調補脾腎,而非僅改善乏力症狀。
五、與相關理論之聯繫
- 與「標本緩急」關係:本末概念延伸出「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體現動態辨治思維。
- 與「治病求本」關係:《醫宗必讀》強調「本」為病因、病位、病性之總括,與「末」形成層次體系。
六、現代詮釋
當代中醫將「本末」視為時空維度的綜合分析:
- 時間維度:疾病演變的時間軸線。
- 空間維度:表裏、臟腑間的病理傳變。
例如:外感風寒(本)傳裏化熱(末),需根據病程階段調整解表或清裏策略。
此概念至今仍指導中醫臨床,體現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