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悲則氣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悲則氣消
「悲則氣消」為中醫病因病理學之重要術語,屬《內經》「九氣為病」機理之一,出自《素問·舉痛論》:「悲則氣消。」意指過度悲傷可耗散人體正氣,導致氣機虛損、功能衰退。此理論根植於中醫情志致病學說,強調情緒失衡與臟腑氣血之密切關聯。
病機解析
- 氣機耗散
悲為肺之志,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而朝百脈。過度悲傷易傷肺氣,使肺失宣降,氣機壅滯不暢。肺氣虛弱則衛外不固,易見氣短、喘息、聲低懶言等症。《靈樞·本神》亦言:「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進一步闡明悲憂可致氣行受阻。 - 氣血兩傷
肺主氣,心主血,氣為血之帥。悲傷肺氣日久,可累及心氣,致氣血生化無力,出現面色蒼白、形體消瘦、精神萎靡等氣血雙虧之象。《醫宗金鑒》稱此為「悲則氣消,營衛不充」,說明氣消可波及營衛循行。 - 津液失布
肺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肺氣受損則津液輸布失常,或見涕淚交加(悲哭時生理反應),或見口乾、皮膚乾燥等津虧之候,甚則聚濕成痰,引發咳嗽痰多等症。
與臟腑之關聯
- 肺為核心:悲傷直接傷肺,肺氣虛則治節失司,影響他臟。
- 肝脾受累:肝主疏泄,悲鬱可致肝氣不舒,克犯脾土,出現食少、脘悶等木鬱土虛之證。
- 腎氣失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久悲肺虛,母病及子,可致腎不納氣,見呼多吸少、動則喘甚。
古籍佐證
《類經·疾病類》註解:「悲則氣消,悲哀太甚則胞絡絕,故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指出悲極可能損傷心包絡脈,引發陽氣內動而出血。此說擴展了「氣消」對血脈之影響,與臨床常見「憂傷心」之論互為補充。
臨床表現
- 氣虛證:神疲乏力、自汗、易感外邪。
- 肺系症狀:胸悶、咳嗽、語聲低微。
- 情志異常:長期悲鬱可致魂魄不寧,《黃帝內經》稱「悲則心系急」,描述情緒緊繃狀態。
「悲則氣消」體現中醫「形神合一」之整體觀,不僅闡述情志致病之機轉,更為調治情志病提供理論依據,如補益肺氣、調暢肝鬱等治法,皆由此衍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