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暴注下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暴注下迫】古籍醫典彙釋
一、病名溯源
「暴注下迫」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為中醫經典所述之急性泄瀉病症,其特徵為猝然發作、瀉下如注(急迫水瀉),兼見肛門灼熱窘迫(裡急後重感),屬「熱瀉」範疇。
二、古籍原文輯錄
- 《素問》王冰注:
「暴注者,注泄也……下迫者,後重裡急迫痛也。」指出此症乃腸道受熱邪所迫,氣機紊亂所致。 - 《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
「暴注似瀉,瀉水如射,熱結膀胱,大腸火迫。」強調熱邪下注大腸與膀胱之病機關聯。
三、病因病機
- 熱邪直中:外感暑熱或飲食燥火,熱毒下迫大腸。
- 肝氣乘脾:情志鬱結化火,肝木克土致腸腑傳導失常。
- 《景岳全書》補遺:「暴注不休,多因火邪暴傷陰分。」
四、臨床特徵
- 暴注:猝然發病,水瀉傾瀉不止,糞色黃褐穢臭。
- 下迫:肛門灼痛,便意頻急(「熱急旁流」之象)。
- 常伴身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五、治法方藥
■ 經典方劑
- 葛根芩連湯(《傷寒論》):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治表邪未解、熱迫大腸之暴注。 - 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下血調氣…裡急後重,便膿血者。」黃芩、黃連配伍當歸、檳榔,體現「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之則。
■ 簡便驗方
- 《肘後備急方》:車前子一合搗汁,入蜜溫服,治熱利暴注。
六、現代應用
此症見於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等,中醫辨證屬「濕熱下注」者,可參古籍治法化裁。
附:鑒別要點
與「寒霍亂」(《諸病源候論》之「揮霍撩亂」)區別:後者吐瀉清冷、肢冷脈微,屬陰證,急用四逆湯類溫救。
(按:本文依《黃帝內經》理論為綱,兼採宋金元醫家註解,臨證請遵醫師辨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