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暴注下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暴注下迫是一種傳統中醫病證名稱,主要指的是突然出現的泄瀉症狀,伴隨著里急後重的臨床表現。
病因和症狀
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而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泄瀉論》中對此進行了更詳細的描述:“暴注者,是注泄也;下迫者,後重里急,窘迫急痛也。”這說明了暴注下迫是一種與急性熱性疾病相關的病症。
- 病因:通常由飲食不節、感受外邪、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
- 臨床症狀:包括突然發生的腹瀉,大便稀薄,顏色可能呈黃色或白色,量多,並伴有里急後重(大便急迫,排便後感到墜脹)、腹痛、腹脹等。
治療方法
治療上主要針對清熱利濕、止瀉止痛。常用的中醫方劑包括:
- 葛根芩連湯:用於清熱解毒,利濕止瀉。
- 白頭翁湯:適用於清熱瀉火,利濕止痛。
- 五苓散:用於利水減腫,調和脾胃。
相關條目
- 水瀉:與暴注下迫類似的病症,但病因和治療可能有所不同。
- 里急後重:指大便急迫,排便後有墜脹感,常見於暴注下迫中。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