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小腸,小腸腑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小腸腑的濕熱之氣由此外俞膀胱經
解剖位置
- 位於骶髂肌與臀大肌開始的地方之間。
- 在這個區域,你可以找到骶外側動脈和靜脈的後支外側分支。
- 穴位周圍分布有第1骶神經後支的外側分支,以及第5腰神經的後支。
針刺方法
直刺0.8-1.2寸
穴道介紹
小腸俞穴功效為通調小腸,清利濕熱。主治:小腹脹痛,赤白痢疾,遺精,遺尿,尿血,疝氣,赤白帶下,腰骶疼痛,及盆腔炎等。
針刺小腸俞穴,可使膀胱經氣血充盈,小腸功能得以調節,濕熱之氣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療上述病症的目的。艾灸小腸俞穴,可溫經散寒,化濕祛邪,亦有良好的療效。
穴道配伍
小腸俞穴配穴分析
小腸俞穴位於人體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屬膀胱經,具有理氣通絡、調和氣血的功能。其配穴多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治療範圍廣泛。
一、泌尿系結石:
- 小腸俞穴配腎俞穴、三陰交穴、三焦俞穴、關元穴、曲泉穴: 此組配穴以補腎通絡、利水化石為主。
- 腎俞穴: 腎之背俞穴,補腎氣,調節腎臟功能,是治療泌尿系統疾病的基礎穴位。
- 三陰交穴: 肝、脾、腎三陰經交會穴,具有疏肝理脾、補腎益氣、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促進結石排出。
- 三焦俞穴: 三焦經背俞穴,調節三焦氣機,利水消腫。
- 關元穴: 任脈要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腎氣的作用。
- 曲泉穴: 肝經合穴,具有疏肝瀉火、清熱利濕的作用,配合其他穴位更好地利水化石。
- 原理: 此組穴位協同作用,通過補腎益氣、理氣通絡、利水化石,促進結石排出,緩解泌尿系結石的症狀。
二、腹脹、痢疾、便祕:
- 小腸俞穴配天樞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關元穴: 此組配穴以調和腸胃、理氣消脹為主。
- 天樞穴: 大腸經募穴,具有理氣消脹、通腑瀉下的作用,主治腸胃脹滿。
- 足三里穴: 胃經合穴,具有健脾益胃、補中益氣的作用,能增強腸胃功能。
- 上巨虛穴: 胃經經穴,具有疏通經絡、理氣消脹的作用,能緩解腸胃脹滿。
- 關元穴: 任脈要穴,補益元氣,協同其他穴位調理腸胃功能。
- 原理: 此組穴位通過調理脾胃,促進腸道蠕動,理氣消脹,緩解腹脹、痢疾、便祕等症狀。
三、男性早泄:
- 小腸俞穴配大腸俞穴: 此配伍可能通過調節小腸和大腸經絡的氣血運行,以達到滋陰固腎,改善男性早泄的目的。 具體機理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由於早泄病因複雜,單純依靠穴位配伍效果可能有限。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糖尿病
- 高血脂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男性勃起障礙
神經系統疾病
- 頭痛
循環系統疾病
- 痔瘡
消化系統疾病
- 腹股溝疝氣
- 慢性肝炎
- 大腸激擾綜合症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白帶
艾灸刮痧
艾灸小腸俞穴方法:
準備材料:
- 艾條(溫和灸或溫和灸)
- 艾灸盒(可選)
- 防火墊
步驟:
- 患者取俯臥位,暴露腰骶部。
- 將艾條點燃,待艾條燃燒至穩定後,距離小腸俞穴1-2釐米處懸灸。
- 施灸時,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爲度,避免燙傷。
- 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每日1-2次。
注意事項:
- 艾灸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頭暈、噁心、胸悶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艾灸。
- 孕婦、皮膚破損者、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等不適合艾灸。
- 艾灸後應注意保暖,避免着涼。
遠紅外線加熱小腸俞穴方法:
準備材料:
- 遠紅外線燈(神燈)
- 毛巾或毯子
步驟:
- 患者取俯臥位,暴露腰骶部。
- 將遠紅外線燈放置在距離小腸俞穴15-20釐米處。
- 開啟遠紅外線燈,照射小腸俞穴15-20分鐘。
- 照射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皮膚過度發熱、灼痛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照射。
- 照射結束後,用毛巾或毯子覆蓋腰骶部,避免着涼。
注意事項:
- 遠紅外線燈的使用需遵照廠商說明書,不可直接照射眼睛或皮膚。
- 患者有皮膚病、糖尿病等疾病,應避免使用遠紅外線燈。
- 使用遠紅外線燈時,注意控制照射時間和距離,避免過度照射。
- 照射後,需注意觀察皮膚狀況,若出現紅腫、水泡等異常反應,應立即停止照射,並尋求專業醫生診治。
按摩推拿
小腸俞穴按摩方法:
- 定位: 雙手拇指指腹放置在小腸俞穴上。
- 按壓: 逐漸用力下壓按揉穴位,直到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
- 摩擦: 來回摩擦穴位,使熱感向內部深透,直到皮膚潮紅。
- 時間: 每次按摩5-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