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府」,臟腑也。「捨」,來源之意。該穴名意指本穴氣血來源於體內臟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陰維脈相通,體內的陰維脈的水液外傳本穴,本穴的氣血物質部分是來源於臟腑,故名。 2.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有體內陰維脈外傳的水液和衝門穴傳來的風氣,衝門穴傳來的風氣又同合於厥陰肝經氣血之性,故本穴為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難經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根據經文所言在此作進一步的分析。陰維陽維之脈有對人體全身氣血的維絡作用,其特點是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溢是滿溢的溢,即陰維陽維脈的氣血是滿溢外流的氣血。蓄是儲蓄的蓄,即陰維陽維脈的氣血物質為儲蓄之狀。環流,指物質循人體的各個不同層次循環流動。灌溉,指物質對它部輸送。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對陰維脈陽維脈的氣血物質及其特性作如下的歸納:陰維脈陽維脈的氣血物質為人體各經滿溢外流的氣血,陰維脈的氣血為滿溢的水液,陽維脈的氣血為滿溢的氣體,水液和氣體在陰陽維脈中是存儲之狀。而在三焦內部,各個臟器外溢的水液它會因三焦包膜的約束而存在於三焦內,這樣,在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下,三焦內的水液會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達到了腹部內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後它則循腹部的內外通孔溢向體表,而本穴正是三焦與體表相通的通孔,故體內三焦中的水液會流向本穴的體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陰與陰維交會之處。
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外側,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內斜肌下部,深層為腹橫肌下部;布有腹壁淺動脈,肋間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右當盲腸下部,左當乙狀結腸下部)。
穴道圖片
針刺方法
直刺或斜刺0.5~1.5寸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月經不調
消化系統疾病
- 闌尾炎
- 大便秘結
- 消化不良
- 腹股溝疝氣
- 腸炎
- 大腸激擾綜合症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不調
- 子宮下垂
症狀、徵候與實驗室異常發現疾病
- 腹痛
- 胃腸脹氣
- 腹瀉
- 全身性水腫
傳統中醫症狀與疾病
- 胃腸脹氣
- 手腳冰冷
- 上吐下瀉
- 睪丸疼痛腫脹
- 小便疼痛
- 大便溏(稀薄)
艾灸刮痧
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