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心法》~ 婦人胎前 (1)

回本書目錄

婦人胎前 (1)

1. 婦人胎前

凡受孕二三月內,必嘔吐噁心,此月水不通,陽明壅盛,故不安食。但此是始膏始凝始衃之時,驟然壅盛故耳!迨四五月,則血漸蔭胎,兒形體成,便具五行生剋循環之理,血有所歸而不壅盛矣。

或曰:血壅盛,何獨於胃有病?曰:胃為多氣多血之海,五臟之母也,女子應有是生,應有是化,今不行而成孕,驟然不化,陽明氣血俱盛,遂有是上僣之勢,久之自平,不足慮也。然有微甚,微者飲食調理,甚者六君子湯加砂仁、生薑以和之。或曰:半夏損胎可信乎?曰:獨食半夏一味,雖非胎亦能損人,若與參、術同用,但著開胃健脾之功耳!曰:思食何為?曰:胃氣盛則思食,血壅則氣逆,氣逆則食入反出也。

或女子性氣褊急者,於六君子湯中少佐黃芩以清火,消息用之,調治胎前嘔吐,無出此方,如原有胃脘痛,而此時夾發,加丹皮、山梔。如發熱,不必加退熱藥,只以此方調之。

胎前下血,名曰漏胎,氣不攝血也,多服補中益氣湯。其惱怒傷肝,肝木賊土,血不能藏,致成漏胎者,加味逍遙散加生地。

胎前不安,血不養胎也,四物湯去川芎,即用亦不過五分,加白朮、杜仲。有肝旺而動者,必痛無定處,歸、芍、生地、黃芩、白朮、甘草。如氣虛者,必怠惰嗜臥,脈必豁大而緩,補中益氣湯加酒炒白芍。

墮胎,即俗所謂小產也。總屬氣虛、血虛及縱欲、嗜酒而來。醫家動云:熱則流動,胎火逼迫。殊不知氣血調和,胎火何由而生?豈胎不屬母身,別有一種耶?寒涼雜投,利氣行血,卒致隕墮,豈非醫害之乎?既墮之後,猶不禁忌,至復有娠,前以是月墮,後復及期而來矣。

不申補救,止作火治,以致三胎、四胎,逢期必墮,烏能有濟?余每於未墮之前,大料黃耆丸預補之;將墮之際,大料補中益氣湯加酒炒白芍,勿論其脈,勿論其證,勿論其時,一概峻補中宮母氣,萬無一失。即先賢有一經配一月,以補其經者,是亦昧於陰陽之理,不足信也。

此條誠不磨之論,專門產科,恐未能明悉此義。蓋由祖父相傳,祗此印板治法,未嘗留心古學,而講求夫通變化裁之活用,執定寒涼為安胎之要藥,婦女受其害者不少。重耳不重目者,當三復斯言!

子腫、子懸、子嗽、子瀉、小便不通,俱當用補中益氣湯。有因胎火盛而致此數種病者,用四物湯去川芎,加黃芩、白朮、茯苓、甘草以和之,獨子瀉挾火,宜四君子湯加黃芩、砂仁。

胎前傷寒、瘧、痢,悉以固胎為主。傷寒依平時傷寒治,自不損胎,但當倍用歸、芍耳!或當用參,須平時預先料理。獨前胡湯與半夏、白芷不可用,若小柴胡有人參者,即用半夏,亦不妨矣。瘧疾亦與平時不甚異,但清中驅瘧飲去蒼朮、山楂、枳實,余俱如法,大抵黃芩為胎前瘧中要藥,總當視病人之盛衰而消息之。

白話文:

標題:[孕婦孕期]

內容:在懷孕初期的兩三個月內,大部分孕婦都會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這是因爲月經停止,陽明脈道氣血旺盛,導致食慾不佳。然而,這僅是因爲胚胎開始形成,突然間的氣血旺盛所致!等到四五個月時,血液會逐漸滋養胎兒,孩子體態成形,體內五行生剋循環的機制就會開始運作,血液有了去處,就不會再出現氣血過旺的情況了。

有人問:爲什麼氣血過旺會特別影響胃部?回答:胃是人體內氣血最爲豐富的地方,是五臟之母。女性應自然規律而生,應自然規律而變化。如今月經不再來潮,身體卻懷孕了,突然間無法繼續原有的生理機能,陽明脈道的氣血變得異常旺盛,因此會有上逆的現象,但久之會自行平息,不必過於擔憂。不過,這種現象的程度有輕有重,輕微的可以通過飲食調理,嚴重的則需服用六君子湯,加入砂仁、生薑以調和。

關於半夏是否對胎兒有害的說法,單獨食用半夏確實可能對人造成傷害,不論是否懷孕。但如果與人參、白朮一同使用,則只會發揮開胃健脾的功效!

問:爲什麼孕婦會有想吃東西的衝動?答:胃氣旺盛會導致食慾增加,但氣血過旺則會使氣逆,氣逆則食物入口後又會反吐出來。

對於性情急躁的女性,在六君子湯中少量加入黃芩以清火,根據情況使用,這是治療孕期嘔吐的最佳方案。如果原本就有胃痛,此時併發,可以加入牡丹皮、山梔。如出現發熱,不必額外添加退熱藥,只需按此方調理即可。

孕期出血,稱爲“漏胎”,是氣血不固所致,建議多服用補中益氣湯。若是因惱怒傷肝,肝木克土,使血無法藏於體內,造成漏胎,可在逍遙散基礎上加入生地。

孕期不適,是由於血液無法充分滋養胎兒,四物湯中去掉川芎,即使要用也不超過五分,再加入白朮、杜仲。對於肝氣過旺導致的不適,通常疼痛位置不定,可用當歸、白芍、生地、黃芩、白朮、甘草。若爲氣虛,常感到疲倦嗜睡,脈象大而緩,可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酒炒白芍。

流產,即俗稱的小產,主要由氣血虛弱或過度縱慾、飲酒引起。醫生常說:熱則易動,胎火逼迫。殊不知,只有氣血調和,胎火纔不會生成。難道胎兒不屬於母親的身體,而是獨立存在的嗎?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刺激氣血運行,最終導致流產,這豈不是醫療上的失誤?

流產後,若不加以禁忌,再次懷孕時,可能會在同一月份流產。如果不採取補救措施,僅採用消炎療法,導致連續幾胎都在同一時期流產,這樣怎麼能有效解決問題呢?我通常在流產前,就用大量黃芪丸進行預防性補充;在即將流產時,大量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酒炒白芍,無論脈象、症狀或時間,一律大力補充中宮母氣,這樣幾乎不會出錯。即便是古代醫家主張根據每月經期的不同,針對性地補充相應經絡,這也忽略了陰陽平衡的原理,不足爲信。

這一觀點確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專業的婦產科醫生可能對此理解不夠透徹。這可能是由於世代相傳的固定治療方法,沒有深入研究古代醫學理論,缺乏靈活運用的能力,一味認爲寒涼藥物是安胎的關鍵,導致許多女性受害。重視聽聞而忽視觀察的人,應當反覆思考這句話!

孕期水腫、胎位不正、咳嗽、腹瀉、小便不暢,都可用補中益氣湯來處理。若因胎火旺盛導致上述幾種病症,可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入黃芩、白朮、茯苓、甘草調和。但針對腹瀉伴發的火氣,宜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芩、砂仁。

孕期患感冒、瘧疾、痢疾,都應以穩固胎兒爲主。治療感冒的方法與平時相同,不會損傷胎兒,只是應加倍使用當歸、白芍。有時可能需要用人參,這需提前準備。但前胡湯與半夏、白芷不宜使用,如果小柴胡湯中含有適量人參,即便有半夏,也是安全的。瘧疾的治療與平時差異不大,但清中驅瘧飲中要去除蒼朮、山楂、枳實,其餘成分按常規使用。黃芩是孕期瘧疾治療中的關鍵藥物,應根據患者體質強弱進行調整。

以上孕期各種方劑的討論,均基於正確的理論,值得借鑑。但對於感冒、瘧疾的治療方法,雖然與平時無異,但在使用小柴胡、清中驅瘧等藥物時,仍需根據具體症狀謹慎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