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 (2)

1. 大效疏風散

治嬰孩小兒驚熱風痰四證結聚於胸臆之間,令兒昏困沉重,關竅不通,諸脈氣閉,所以默默欲食不食,欲起不起,倦伏,不知其症候者,但不經吐利,宜與服之,立見蘇省大效疏風散良方

錦紋大黃(緊實者三兩重) 雞心檳榔(二重) 舊陳橘皮(去白二兩) 朴硝(一兩) 黑牽牛(一分半熟)

上五味為末,每二歲兒服半兩匕,三歲一兩匕,先用生蜜調就,次煎薄荷湯點與服,不拘時候

議曰:風痰在上即吐,在下即瀉(諸鬲上下也),一服之間,決定安樂,未可便投他藥,恐相致誤。常人只和用腦子麝香參苓朮附(香附子)無擔負之藥,似此四症,如何和順調理?

白話文:

此藥方[大效疏風散] 用於治療嬰幼兒因驚嚇、發熱、風邪、痰液等四種病症,積聚在胸腔中,導致孩子昏沉、疲倦、反應遲鈍,身體各處氣機阻滯,脈象閉塞,因而出現想吃又吃不下、想動又動不了、只想趴著不動等症狀,若不經由嘔吐或腹瀉,就可服用此藥。服用後能迅速恢復意識,效果顯著,這就是[大效疏風散]的優良之處。

藥方組成如下:

緊實的錦紋大黃(三兩重) 雞心檳榔(二兩重) 去白的舊陳橘皮(二兩) 朴硝(一兩) 炒熟的黑牽牛子(一分半)

將以上五味藥材磨成粉末,兩歲的幼兒每次服用半匙藥粉,三歲的幼兒每次服用一匙藥粉。先用生蜂蜜調和藥粉,再用薄荷湯送服,服用時間不拘。

說明:風痰病邪若在身體上部(如胸膈以上),就應該用吐法排除;若在身體下部(如胸膈以下),就應該用瀉法排除。服用此藥一劑,病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不必急著再使用其他藥物,以免混淆或造成不良影響。一般人只會使用一些和緩的藥物,如腦子、麝香、人參、茯苓、白朮、附子、香附子等,但這些藥物對於此類病症,效果有限,無法有效調理,如何能讓病情順利好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