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十六 (4)
卷之十六 (4)
1. 議吐瀉詳症六法所治
議曰:脾不和,即胃不生;榮不足,即氣不正。胃乃脾家之本,榮乃衛室之根。根本堅固,百虛不作;表裡充實,諸邪不入。治法服藥,有六合:分水穀,即與五苓散服合;退暑氣,即與香薷散服之合;均陰陽,即與既濟丹服之合;溫脾胃氣,調順三焦,去濕,即與理中丸服之合;平正五臟氣,散虛,溫中,即與正氣調胃散服之合;溫中脘,醒脾,和胃,去虛,助氣,開胃,進食,即與分氣紫蘇飲服之。以上六症,用藥皆和,調順臟腑。
且臟既溫,亦和;既正且順,熱之一木自然□散。此示症候,萬一不可直便用寒涼藥退熱。若將熱藥止吐與瀉,攻發陰陽二氣差錯,致作風生。逐急醫風,又投涼藥,取次施為,皆為乖繆。由是吐瀉之熱,不可用以寒涼,或致反誤,利害應時矣。
白話文:
討論吐瀉的詳細病症以及六種治療方法:
我認為:脾胃不協調,胃氣就無法產生;營養不足,氣就無法正常運行。胃是脾的根本,營養是衛氣的基礎。根本穩固,各種虛弱的症狀就不會產生;內外都充實,各種邪氣就無法侵入。治療方法和用藥,有六種配合:區分水濕和穀物積滯,就與五苓散合用;退散暑氣,就與香薷散合用;調和陰陽,就與既濟丹合用;溫暖脾胃之氣,調理三焦,去除濕氣,就與理中丸合用;平定五臟之氣,散虛,溫中,就與正氣調胃散合用;溫暖中脘,喚醒脾氣,調和胃氣,去除虛弱,幫助氣的運行,打開胃口,促進食慾,就與分氣紫蘇飲合用。以上六種情況,用藥都要平和,調順臟腑。
而且臟腑既已溫暖,也就協調了;既已端正且順暢,熱邪就像木柴自然燃燒而消散。這只是說明症狀,萬一不能直接使用寒涼藥來退熱。如果用熱藥來止吐或止瀉,反而會擾亂陰陽二氣的平衡,導致產生風邪。如果急著治療風邪,又使用涼藥,這樣隨便施治,都是錯誤的。因此吐瀉引起的發熱,不可以用寒涼藥來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反效果,造成的危害是立即顯現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