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

1. 癰疽腫瘍

黃連內疏湯

治瘡瘍初起赤腫作痛,發熱便秘。

黃連、當歸、山梔子、芍藥、木香、檳榔、黃芩、薄荷、桔梗、甘草、連翹、大黃,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當歸連翹飲

治瘡瘍赤腫焮痛,發熱。

當歸、連翹、山梔子、芍藥、金銀花、黃芩。如便秘,加,大黃,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清涼飲

治瘍腫積熱,煩躁焮痛,便秘。

大黃、赤芍藥、當歸、甘草,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十宣散

治瘡初起微腫,身體拘倦。

人參、當歸、黃耆、甘草、白芷、川芎、桔梗、厚朴、防風、官桂,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托裡散

治一切瘡瘍初起腫甚,欲作膿者。

大黃、當歸、天花粉、皂角刺、牡蠣、朴硝、連翹、金銀花、赤芍藥、黃芩,水二鍾,酒半鍾,食前服。

隔蒜灸法

治瘡瘍初起大痛,或不痛,或麻木。

如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使毒氣隨火而散。其法用大蒜去皮,切三文錢厚,安於瘡上,用艾壯在於蒜上,灸三五壯,換蒜復灸,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減,其大勢亦不能害。

如瘡大,將蒜搗爛敷瘡上,將艾鋪上燒之。

內托千金散

治諸癰疽並諸惡瘡,如初起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

人參、當歸、黃耆、芍藥、川芎、防風、官桂、桔梗、白芷、甘草、栝蔞、金銀花。

○痛甚加,乳香、沒藥。

水二鍾,姜二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仙方活命飲

治一切瘡瘍未成者。

穿山甲、甘草節、防風、沒藥、赤芍藥、白芷、當歸尾、乳香、貝母、天花粉、陳皮、金銀花、皂角刺,水二鍾,酒半鍾,煎八分,食前服。

內托流氣散

治背膊之間忽然腫起無頭。

當歸、芍藥、陳皮、甘草、羌活、防風、枳殼、厚朴、連翹、白芷、桔梗、黃芩、檳榔、黃耆、木香,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托裡溫中湯

治癰疽平陷,色白而不痛。

丁香、沉香、茴香、益智仁、陳皮、木香、羌活、乾薑、甘草、黑附子,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竹葉黃耆湯

治腫瘍及一切惡瘡,煩躁作渴。

淡竹葉、黃耆、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芍藥、人參、半夏、麥門冬、石膏、生地黃,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烏龍膏

治諸癰疽惡毒初起,腫大,必先用此箍住,不使走徹。

白話文:

癰疽腫瘍

黃連內疏湯:治療瘡瘍初期出現紅腫疼痛、發熱、便秘等症狀。藥物包括:黃連、當歸、山梔子、芍藥、木香、檳榔、黃芩、薄荷、桔梗、甘草、連翹、大黃。用兩杯水煎成八分,不拘時服用。

當歸連翹飲:治療瘡瘍紅腫熱痛、發熱等症狀。藥物包括:當歸、連翹、山梔子、芍药、金銀花、黃芩;若便秘,加 大黃。用兩杯水煎成八分,空腹服用。

清涼飲:治療瘍腫伴有積熱、煩躁、紅腫熱痛、便秘等症狀。藥物包括:大黃、赤芍藥、當歸、甘草。用兩杯水煎成八分,不拘時服用。

十宣散:治療瘡瘍初期輕微腫脹,身體倦怠無力等症狀。藥物包括:人參、當歸、黃耆、甘草、白芷、川芎、桔梗、厚朴、防風、官桂。用兩杯水煎成八分,飯後服用。

托裡散:治療各種瘡瘍初期腫脹明顯,將要化膿的症狀。藥物包括:大黃、當歸、天花粉、皂角刺、牡蠣、朴硝、連翹、金銀花、赤芍藥、黃芩。用兩杯水加半杯酒煎成八分,飯前服用。

隔蒜灸法:治療瘡瘍初期疼痛劇烈或無痛或麻木等症狀。疼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疼痛,使毒氣隨火散去。方法是用大蒜去皮切成三文錢厚,放在瘡瘍上,用艾條灸蒜,灸三到五壯,換蒜再灸,未成膿者即消,已成膿者則減輕病情,即使瘡瘍很大也不會造成傷害。如果瘡瘍很大,將大蒜搗爛敷在瘡瘍上,再鋪上艾條燒灸。

內托千金散:治療各種癰疽及惡瘡,初期未成膿者使之消散,已成膿者使之潰爛。藥物包括:人參、當歸、黃耆、芍藥、川芎、防風、官桂、桔梗、白芷、甘草、栝蔞、金銀花;疼痛劇烈者加乳香、沒藥。用兩杯水煎成八分,不拘時服用。

仙方活命飲:治療各種瘡瘍未成膿者。藥物包括:穿山甲、甘草節、防風、沒藥、赤芍藥、白芷、當歸尾、乳香、貝母、天花粉、陳皮、金銀花、皂角刺。用兩杯水加半杯酒煎成八分,飯前服用。

內托流氣散:治療背部突然腫起,無明顯膿頭的症狀。藥物包括:當歸、芍藥、陳皮、甘草、羌活、防風、枳殼、厚朴、連翹、白芷、桔梗、黃芩、檳榔、黃耆、木香。用三片薑煎成八分,不拘時服用。

托裡溫中湯:治療癰疽平陷,顏色發白,不痛的症狀。藥物包括:丁香、沉香、茴香、益智仁、陳皮、木香、羌活、乾薑、甘草、黑附子。用兩杯水加三片薑煎成八分,不拘時服用。

竹葉黃耆湯:治療腫瘍及各種惡瘡,伴有煩躁、口渴等症狀。藥物包括:淡竹葉、黃耆、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芍藥、人參、半夏、麥門冬、石膏、生地黃。用兩杯水加三片薑煎成八分,飯後服用。

烏龍膏:治療各種癰疽惡毒初起腫大,需先用此藥箍住,防止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