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5)

1. 治瘰癧法

凡瘰癧結核初起,速宜內消或疏泄或發散。如經久不除,氣血漸衰,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症不明者,並宜托裡。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易生;或膿汁清稀,瘡口不合,皆氣血之虛也。當內托補,使瘡無變壞之症,是其宜也。

一、瘰癧之症,皆由怨怒氣逆,憂思過甚,以致結核不散。須要遠色欲,薄滋味,速多服藥,調理方可消散。不然,日久變生寒熱,潰壞而難治矣。

一、頸項胸腋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漸如梅李,大小相連,病覺憎寒,腫結不散,宜用;散腫潰堅湯或五香連翹飲。

一、瘰癧初起,結核堅硬,人體氣實者,當先取下毒氣,宜用;神秘散;牡蠣大黃湯。

一、馬刀瘡,狀如瘰癧,生於項腋之間,但初起時,形如馬刀,赤色如燒烙之痛,當速治,宜用;柴胡連翹飲;荊防敗毒散;連翹散堅湯;消毒湯。

一、室女項生結核,乍寒乍熱,有類癧症,肝脈多弦,此血盛之症也,宜疏肝行氣,用;小柴胡湯;加用青皮;龍膽草;連翹。

一、頸生核作腫,或軟或硬,或赤或不赤,或痛或不痛,或潰而不斂,此氣血之不足也,宜用;益氣養榮湯。

一、瘰癧潰膿清,作寒作熱,飲食減少,四肢困倦,宜用;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治療瘰癧的方法

初期瘰癧結核,應儘快內服消腫、疏導或發散的藥物。如果久治不愈,氣血漸衰,腫塊不紅,結核無膿,外在症狀不明顯,就應該採用托裡的方法。膿還沒形成的,要促使它儘快形成;膿已潰破的,要讓新肉快速長出來;或是膿液稀薄,傷口癒合不良,都是氣血虛弱的表現。此時應內服補益的藥物,防止病情惡化。

瘰癧都是由於怨恨、怒氣逆衝,憂思過度,導致結核無法消散。必須遠離房事,飲食清淡,服用藥物,調理身體才能使其消散。否則,時間久了,會產生寒熱交替,潰爛難治。

頸項、胸腋等處出現腫塊,初期如豆粒大小,逐漸增大如梅子李子,大小腫塊相連,患者畏寒,腫塊堅硬不消散,可以使用散腫潰堅湯或五香連翹飲。

瘰癧初期,結核堅硬,體質實證者,應先清除毒氣,可以使用神秘散、牡蠣大黃湯。

馬刀瘡,形狀像瘰癧,長在頸項腋下,初期形狀像馬刀,紅腫疼痛如火灼,應及時治療,可以使用柴胡連翹飲、荊防敗毒散、連翹散堅湯、消毒湯。

年輕女子頸部出現結核,時冷時熱,類似瘰癧,肝脈搏動有力,這是血氣盛的表現,應疏肝理氣,服用小柴胡湯,並加入青皮、龍膽草、連翹。

頸部腫塊,或軟或硬,或紅或不紅,或痛或不痛,或潰爛而不癒合,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可以使用益氣養榮湯。

瘰癧潰爛流出清稀膿液,時冷時熱,食慾下降,四肢疲倦,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