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1)
凡例八款 (1)
1. 病源
河間云鼻病專主乎熱、風寒、鬱熱
肺氣通於天,開竅於鼻,司清氣出納者也。若陰陽調暢,氣血和平,則香臭之氣自辨。或內因七情,外因四氣,使清濁不分,則香臭不辨而鼻中諸症生焉。若因外風寒之氣傷於肺經,使氣壅塞不得宣通而為鼻淵、鼻窒之症矣。或因熱鬱久而不散,熱乘於血,隨氣上升,出於鼻中,謂之鼻衄。
壅熱鬱久,變成鼻齆、鼻疳、息肉等症。此皆由積熱之所致也。臨病當究其所因。衄則清涼之,冷則溫散之,壅則通利之,風則祛散之,息肉則消化之,疳則解毒以清之。河間雖云乎熱,不可概用寒涼之劑,使氣不得宣通而為痼疾矣。
白話文:
河間學派認為鼻子的疾病主要與熱、風寒、以及鬱積的熱有關。
肺的氣與天氣相通,肺氣在鼻子開竅,鼻子負責清氣的吸入和濁氣的排出。如果身體陰陽調和、氣血平和,就能分辨香臭的味道。但是,如果因為內在的情緒波動,或是外在的風、寒、暑、濕等氣候因素,導致清氣和濁氣無法分開,就會無法分辨香臭,各種鼻子的疾病就會產生。如果因為外來的風寒侵犯肺經,導致氣血壅塞,無法正常運行,就會產生鼻淵、鼻窒等疾病。或者因為熱邪鬱積久久不散,熱邪侵入血液,跟著氣往上走,從鼻子出來,就形成鼻衄(流鼻血)。
熱邪鬱積久了,還會變成鼻齆、鼻疳、鼻息肉等疾病,這些都是因為熱邪積聚造成的。治療疾病時應該仔細探究病因。流鼻血要用清涼的方法來治療,受寒就要用溫熱散寒的方法來治療,氣血壅塞就要疏通氣血,有風邪就要驅散風邪,鼻息肉要用消除積滯的方法,鼻疳則要用解毒清熱的方法。雖然河間學派認為鼻病大多與熱有關,但也不能一概而論都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這樣會使氣機更加不能宣暢,反而會變成難以治癒的頑疾。
2. 治法
鼻淵者因風熱之氣移於腦中,故流清濁之涕不已,宜用 防風湯 蒼耳散 細辛散。
鼻齆者因風冷之氣損傷津液,壅塞凝滯,故令氣不得宣通,香臭不辨而成齆,宜用 通關散 辛夷散 芎藭散。
息肉者因凝寒積熱,四氣七情久郁不散,則血脈停結,使氣不得通暢,淹延歲月,轉加壅塞,變生息肉之症,宜用 辛夷膏 輕黃散 黃白散。
鼻疳者蓋因肺有邪熱伏留不散,上乘於鼻,則生瘡瘍,久不消解,汙濁成膿,遂為疳慝腐潰脫骨之病,宜用 烏犀丸 烏香散 蚶殼散。
鼻窒者由鬱熱之氣久不通散,壅塞上竅,使氣不得宣通,而香臭不聞,呼吸不清,則為鼻窒之症,宜用 菖蒲散 離澤通氣湯 辛夷湯 增損通氣散。
鼻皶者因肺經有積熱,或平素飲酒,使熱氣熏蒸,上衝於鼻面,其症色赤,或生紫赤之刺,滿面皆有,久不消散,則變為黑,宜用 白龍丸 凌霄花散 荊芥散。
鼻衄者見衄門求治。
白話文:
治療方法
鼻淵(指鼻涕不斷流出的疾病)是因為風熱之氣跑到腦中,所以會不停流出清或濁的鼻涕,應該使用防風湯、蒼耳散或細辛散來治療。
鼻齆(指鼻塞不通氣的疾病)是因為風冷的氣損傷了津液,使津液阻塞凝滯,導致氣無法順暢流通,嗅覺失靈,分辨不出香臭味,形成鼻齆,應該使用通關散、辛夷散或芎藭散來治療。
鼻息肉(指鼻腔內長出肉狀物)是因為寒氣和熱氣積聚,加上情緒長期壓抑,無法消散,導致血脈凝結,使氣無法暢通,經過長時間的累積,變得更加阻塞,進而產生鼻息肉,應該使用辛夷膏、輕黃散或黃白散來治療。
鼻疳(指鼻腔內的潰爛疾病)是因為肺部有邪熱潛伏,無法消散,向上侵襲到鼻子,導致產生瘡瘍,久久不能消退,汙濁化膿,最後變成腐爛潰瘍甚至傷及骨頭的疾病,應該使用烏犀丸、烏香散或蚶殼散來治療。
鼻窒(指鼻子不通氣的疾病)是因為鬱積的熱氣長期無法疏散,阻塞在鼻腔上,導致氣無法順利流通,聞不到味道,呼吸不順暢,形成鼻窒,應該使用菖蒲散、離澤通氣湯、辛夷湯或增損通氣散來治療。
鼻皶(指鼻子上長出紅色或紫色的痘痘或粉刺)是因為肺經有積熱,或是平時飲酒過量,使熱氣蒸騰,向上衝到鼻子和臉部,症狀表現為皮膚發紅,或是長出紫紅色的痘刺,遍布整個臉部,如果長時間無法消散,就會變成黑色,應該使用白龍丸、凌霄花散或荊芥散來治療。
鼻衄(指流鼻血)的治療方法,請參照流鼻血的相關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