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2)
凡例八款 (2)
1. 形證
上消者肺也,舌上赤裂,大渴引飲。經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
中消者胃也,多食而瘦,自汗飲冷,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饒飲水,多食亦飢虛,謂之消中者是也。」
下消者腎也,煩渴引飲,耳輪乾焦,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謂之腎消者是也。」
強中者,肢瘦煩渴,陽道興強不交,精泄謂之強中。
白話文:
上消是指肺的問題,症狀是舌頭表面紅而有裂痕,非常口渴,一直想喝水。《黃帝內經》說:「心臟的熱傳到肺,就會變成上消。」
中消是指胃的問題,症狀是吃很多卻變瘦,容易流汗,喜歡喝冰冷的飲料,大便乾燥,小便次數多。醫書《脈經》說:「口乾一直想喝水,吃很多東西還是覺得餓,這就叫做消中。」
下消是指腎的問題,症狀是心煩口渴,一直想喝水,耳朵外緣乾燥焦黑,小便像米漿一樣混濁。《脈經》說:「內心焦躁煩悶,體內水分容易虧損,這就叫做腎消。」
強中是指身體瘦弱,心煩口渴,雖然性慾強烈卻無法順利性交,並且容易遺精,這就叫做強中。
2. 脈法
脈訣云:消渴脈數大者活虛,小病深厄難脫。
白話文:
診斷脈象的口訣說:糖尿病(消渴)的脈象如果呈現洪大且跳動快速,通常是身體機能尚可、有活力的表現;但如果脈象微弱細小且沉在裡面,則病情危險、難以脫離險境。
3. 治法
丹溪云渴病須養肺降火生血為主,不可過用涼藥。潔古云渴病分而治之,有渴而能食者,有渴而不能食者。能食者必發為癰疽之患,不能食者久傳為中滿鼓脹之病,皆為難治之病也。一能食而渴者宜用 白虎加人參湯。一不能食而渴者宜用 白朮散加乾葛。一膈消者宜用 人參石膏湯。
一中消者宜用 調胃承氣湯 合三黃丸。一下消者宜用 六味地黃丸 茯苓丸。一消渴強中宜用 黃連豬肚丸。一多食善飢宜用 黃連石膏湯。一消渴 藥中大禁半夏,亦不可發汗。
白話文:
朱丹溪說,治療渴病(消渴症)應該以滋養肺部、降低火氣、產生血液為主要原則,不可以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張元素說,治療渴病要根據不同情況分開處理,有能吃東西卻口渴的,也有不能吃東西卻口渴的。能吃東西的,病症容易發展成癰疽(皮膚或肌肉化膿性疾病);不能吃東西的,病症拖久了會變成腹部脹滿的疾病,這兩種都是很難治的。一種是能吃卻口渴的,適合用白虎加人參湯。一種是不能吃卻口渴的,適合用白朮散加葛根。一種是上消(主要症狀為口渴)的,適合用人參石膏湯。一種是中消(主要症狀為多食)的,適合用調胃承氣湯合三黃丸。一種是下消(主要症狀為多尿)的,適合用六味地黃丸合茯苓丸。一種是消渴病導致陽痿的,適合用黃連豬肚丸。一種是吃得多又容易餓的,適合用黃連石膏湯。治療消渴病,藥物中絕對不能使用半夏,也不可以採用發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