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要旨論》~ 通明形氣篇第七

通明形氣篇第七

夫人之始生者,稟天地之陰陽,假父母之精血,交感凝結,以為胞胎矣。先生右腎則為男,以外精內血,陰為里也。先生左腎則為女,以外血內精,陽為里也。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然臟為陰,故始於腎水而終於心火,以生其勝己也。其次自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然腑為陽,故始於小腸火而終於膀胱水也,以生其己勝矣。

臟腑一定,自膀胱生三元,三元生三焦,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孫絡,一百八十孫絡生一百八十纏絡,一百八十纏絡生三萬六千系絡,三萬六千系絡生三百六十五骨,三百六十五骨生五百筋脈,五百筋脈生六百五十五穴,六百五十五穴生八萬四千毛竅。胎完氣足,靈光入體,則與母分解,而生為人也。

然當十月滿足而生者,期之常也。或不然者,蓋由靈光早晚之屆也。自生之氣,隨其變蒸,而生其神智,爪發滿也。然神者氣之餘也,智者意之餘也,爪者筋之餘也,發者血之餘也,齒者骨之餘也,皆發於生育之後,故言余也。逮夫從道受生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有所思謂之志。事無不周謂之智。智周萬物謂之慮。動以營身謂之魂。靜以鎮身謂之魄。思慮不得謂之神。冥然變化謂之靈。流行骨肉謂之血。保形養氣謂之精。氣清而快謂之營。氣濁而遲謂之衛術。眾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形貌可測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驅。

總括百骸謂之身。

然骸者,處形名之也。其首者腦戶。後項大筋宛宛中為風府。項兩傍為頸。頸上為腦。腦上為巔。巔前為頂𩕳。頂𩕳前為囟。囟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額顱兩傍為額角。額角兩傍耳上髮際陷中為曲隅。曲隅前為肩骨。肩骨間為顏。顏下為鼻。鼻山根為頞。頞兩傍為目。目內連深處為系。

目內眥為睛明。黑為瞳子。目外眥為銳眥。銳眥外為耳。耳本脈中為雞足。耳下曲頰端陷中為頰車。耳前髮腳為兌發。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處為客主人,一名上關。耳前目下為䪼。䪼下為腮。腮下為頷。頷中為頤,一名地閣。頤下為漸,一名下頤。地閣上陷中為承漿。承漿上為口。

口內前小者為齒,兩傍大者為牙。牙齒根肉為齦。牙齒間為舌。舌根為舌本。舌本上相對為懸壅。口兩傍為俠口。俠口內為唇。唇上為人中。人中上兩傍為鼻孔。

其手臂者,肩前後之下為膊。膊下對腋為臑,臑有內外,各有前廉後廉。臑盡處為肘,一名腝。腝下為肱,一名臂。臂有上骨下骨,臂上骨為輔骨。臂有上廉下廉,臂分內外,亦有前廉後廉。臂骨盡處為腕。腕下踝為兌骨,上踝為高骨。高骨傍動脈為關,關後為尺,關前為寸口。

寸口骨為束骨。束骨前掌骨後肥肉際為魚際。魚際外為兩筋。兩筋前為兩骨,一名歧骨。歧骨前為虎口。

其脅肋者,脅上際為腋。脅骨為肋。腋下三寸,從脅至胠八肋骨間為季脅。季脅下空軟處為䏚。䏚外為䏧。其胸腹者,前陰後,後陰前。屏翳兩筋間為纂。纂內深處為下極。下極之前,男為陰延,女為窈漏。陰延下為陰器。陰器上為聚陰。聚陰上為毛際。毛際兩傍動脈中為氣衝,一名氣街。

氣街上為少腹。少腹內為中極。中極上為關元。關元上為臍。臍上至鳩尾為腹。鳩尾骨為蔽骨,一名臆。臆上為胸。胸中兩乳間為膻中,一名元兒。胸兩傍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為缺盆。缺盆骨為𩩲𩨗,一名⿰⺼戈。⿰⺼戈中會處為額。額下連舌本起者為結喉。

結喉兩傍各一寸五分,在頸大脈應手,以候五臟氣處為人迎,一名五會。五會上曲頷前一寸三分陷中動脈處為大迎。大迎內為喉嚨。喉嚨上為頏顙。頏顙內為咽門。

其腰脊者,脊骨節為憔骨。憔骨下盡處為焦尾。焦尾銳為尾骨,一名骶骨。骶骨兩傍為扁骨。扁骨之內,男曰十二髎,女曰八髎。盡分合處為尻。尻上橫者為腰監骨。腰監骨上為腰骨,一名,䯠。䯠上為䯊。䯊上俠脊內為脊骨,凡二十一節,通頂骨三節,則二十四節。脊內為𦟘。

𦟘兩傍為膂。膂內為胛,一名脢。脢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者為肩胛,一名膊。肩端兩骨間為髃骨。肩胛上際會處為三柱。三柱之上,兩傍之前為骹。

其股膝者,足跟為端。端上為踵。踵上為腨,一名胼腸。胼腸之上,膝後曲處為膕。膝上至腰髖骨下通為楗。楗上俠髖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肉。臀後為脽。機前為髀厭,一名髀樞。下內為股,一名胯。胯骨為䯑䯖。股下為魚腹。股外為髀。股髀之前,膝上起肉為伏兔。伏兔後交文中為髀關。

關上橫骨為枕骨。關下膝解為骸關。俠膝解中為臏。臏下通為䯣。䯣外為後輔骨。䯣兩傍為骹。骹前為骭,一名䯒,亦名脛。脛骨下盡處為曲節,一名腕。

其足者,大指爪甲之後為三毛。三毛後橫文為聚毛。聚毛後為本節。本節後為歧骨。歧骨上為跗。跗內下為竅骨,一名核骨。大指下為蹠。蹠下為跽。跽後為板。板後為足心。足心後為足掌。足掌後為足跟。兩踝相對為腕。內踝之前,大骨下陷中為然谷。外踝上為絕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為京骨。

其腑臟者,下喉嚨之前為氣系。氣系下連為肺。肺下相連為心。心下為膈。膈下為肝,肝左三葉短葉相連為膽。肝右四葉之下為脾。脾後上之連屬為胃,一名太倉,亦名水穀之海。胃下兩旁入脊膂,左為腎,右為命門。兩腎下之前為膀胱。膀胱下為廷孔。咽門下為食系。食系下連太倉。

太倉下連小腸。小腸近下右連大腸。大腸下連肛門。小腸下連膀胱。又曰: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太倉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二腸相會處為攔門。下極為魄門,一名肛門。又曰:心以上為上焦,心下至臍為中焦,臍下為下焦,通為三焦。

凡臟腑各主一脈,以為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也。通行營衛,總貫百骸,周流而無已矣。凡一脈,左右雙行。手三陰之脈,從臟走至手,次手三陽之脈,從手走至頭,次足三陽之脈,從頭下走至足,足三陰之脈,從足下走至腹。其脈常以十二經絡始自寅初,起於中焦,流注手太陰、陽明,足陽明、太陰,手少陰、太陽,足太陽、少陰,手厥陰、少陽,足少陽、厥陰。等脈一遭畢,而復注手太陰之脈。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次注手陽明。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入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下入齒縫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次注足陽明。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縫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次注足太陰。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次注手少陰。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次注手太陽。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循咽,絡心,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次注足太陽。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俠脊,貫腎,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俠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次注足少陰。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入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次注手厥陰。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次注手少陽。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次注足少陽。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次注足厥陰。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助,循喉嚨之後,上入頸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夫天有五運,人有五臟。五臟者,應五行,乃金木水火土,五運者,乃風火燥濕寒,皆應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用針者先明臟腑陰陽,調和順逆,補瀉迎隨。經曰:一曰治神,調養神氣,專精其身。二曰養身,用針者以我知彼,用之不殆。

三曰知毒藥為真,攻邪宜順王真之道,其在茲乎。四曰制砭石小大,用針者隨病所宜,內外調治,以平為期。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諸陽為腑病,諸陰為臟病。故曰少陽、少陰,少血多氣,太陽、厥陰,多血少氣,太陰多氣少血,陽明多氣多血。是以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又曰治補有多少,力化有淺深,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期當發,過者穴閉,精心專一,神不外營也。刺實須其虛者,留針,引陰至陽,陰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引陽至陰,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一經有五穴,五臟各歸其本臟穴也。用針者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當刺本臟穴也。

《素問》曰:凡刺之法者,法天則地,合以天光,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謹推晝夜百刻,人氣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故人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水下二刻,日行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水下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計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故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月二十七日行一周天,更行二日半,乃日與月相會,成一月,計日二十九度半,在人計二十九日。合個二十九度半者,共五十九日,故月有大盡小盡。

一歲日共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計三百五十四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成人間一年,今只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計三百五十四日,余卻一十一度四分度之一,計一十一日三時辰,故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十九年七閏,方成一章。至八十章,然後盈虛之數盡,而復始也。

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以二十八日除之,得每日十三度有奇。余有零者,以之分法分之,是日月行之度數也。

謹按《靈樞經》、《素問》所說流注,不比諸家所說流注,補瀉生脈如神。用之勿誤,須明病之標本、虛實、反正、迎隨、逆從、補瀉、生刑,井、滎、輸、經、合。人氣所至者,經絡便為開,過者為閉。八般補瀉:迎隨補瀉、遞順補瀉、轉針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從逆補瀉、針頭補瀉、六字氣訣補瀉。

《素問》曰推晝夜百刻人氣日行周天度數法,人氣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度數合日月星辰纏度也。晝夜一百刻,乃一千單八分,人氣行八百一十丈。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行八百一十丈,行盡二十八宿,共為五十周也。人氣行二十八舍,每一舍三十六分,計一千單八分,每一周計一十六丈二尺。

法曰:置一百刻,以二十八除之,得三十五,外有一十六入之分。先於二十八內減一十六,直後相減停,除母一十六,次除子一十八,相減各得四。以先除二十八,得七為母,次除一十六,得四為子,累加過母者為一刻。每一捨得三刻與七分之四,每一捨得三十六分,計一千單八分。

晝夜共五十周,每一周計一十六丈二尺,五十周計八百一十丈,計一萬三千五百息數也。

法置三十六分,以八尺一寸乘之,得二十九丈一尺六寸,以一十六丈除,(每一周得一十六丈二尺,除得周數也。)乃血氣長短,人氣所行度數也。人氣行於十分身之人也,日行一舍,計三刻與七分之四。一刻人氣行足太陽,二刻行足少陽,三刻行足陽明,四刻行足太陰,五刻行足少陰,六刻行足厥陰,氣血周身一度,計三十六分,長二十八丈九尺二寸,計八百一十息。

日行二舍,七刻人氣行手太陽,八刻行手少陽,九刻行手陽明,血氣周於身三度,計七十二分,長五十七丈八尺五寸,計一千二百一十五息。日行三舍,一十刻人氣行手太陰,十一刻行手少陰,十二刻行手厥陰,十三刻行足太陽,血氣周於身五度,計一百八分,長八十六丈七尺一寸,計一千七百五十五息。

日行四舍,十四刻人氣行足少陽,十五刻行足陽明,十六刻行足太陰,血氣周於身七度,計一百四十四分,長一百一十五丈七尺一寸,計二千一百六十息。日行五舍,十七刻人氣行足厥陰,十八刻行手太陽,十九刻行手少陽,二十刻行手陽明,血氣周於身八度,計一百八十分,長一百四十四丈六尺四寸,計二千七百息。

日行六舍,二十一刻人氣行手太陰,二十二刻人氣行手少陰,二十三刻行手厥陰,血氣周於身一十度,計二百一十六分,長一百七十三丈五尺七寸,計三千二百四十息。日行七舍,二十五刻人氣行盡東方七宿,入陰分,此時血氣難交也,二十六刻人氣行足太陽,二十七刻行足少陽,血氣周於身一十二度,計二百五十二分,長二百二丈五尺,計三千六百四十五息。

日行八舍,二十八刻人氣行足陽明,二十九刻行足太陰,三十刻行足少陰,三十一刻行足厥陰,血氣周於身一十四度,計二百八十八分,長二百三十一丈四尺二寸,計四千一百八十五息。日行九舍,三十二刻人氣行手太陽,三十三刻行手少陽,三十四刻行手陽明,血氣周於身一十六度,計三百二十四分,長二百六十三尺五寸,計四千五五九十息。

日行一十舍,三十五刻人氣行手太陰,三十六刻行手少陰,三十七刻行手厥陰,三十八刻行足太陽,血氣周於身一十七度,計二百六十分,長二百八十九丈二尺八寸,計五千一百三十息。日行十一舍,三十九刻人氣行足少陽,四十刻行足陽明,四十一刻行足太陰,血氣周於身一十九度,計三百九十六分,長三百一十八丈二尺一寸,計五千五百三十五息。

日行十二舍,四十二刻人氣行足少陰,四十三刻行足厥陰,四十四刻行手太陽,四十五刻行手少陽,血氣周於身二十一度,計四百三十二分,長三百四十七丈一尺四寸,計六千七十五息。

日行十三舍,四十六刻人氣行手陽明,四十七刻行手太陰,四十八刻行手少陰,四十九刻行手厥陰,血氣周於身二十三度,計四百六十八分,長三百七十六丈七寸,計六千六百一十五息。日行十四舍,五十刻人氣行盡南方七宿,入陰分,此時血氣難交也,五十一刻人氣行手太陰,五十二刻行手少陰,血氣周於身二十五度,計五百四分,長四百五丈,計七千二十息。

日行十五舍,五十三刻人氣行手厥陰,五十四刻行手太陽,五十五刻行手少陽,五十六刻行手陽明,血氣周於身二十六度,計五百四十分,長四百三十三丈九尺三寸,計七千五百六十息。日行十六舍,漏水下五十七刻人氣行足太陰,五十八刻行足少陰,五十九刻行足厥陰,血氣周於身二十八度,計五百七十六分,長四百六十二丈八尺五寸,計七千九百六十五息。

日行十七舍,漏水下六十刻人氣行足太陽,六十一刻行足少陽,六十二刻行足陽明,六十三刻行手太陰,血氣周於身三十度,計六百一十二分,長四百九十一丈七尺八寸,計八千五百五息。日行十八舍,漏水下六十四刻人氣行手少陰,六十五刻行手厥陰,六十六刻行手太陽,血氣周於身三十二度,計六百四十八分,長五百二十丈七尺八寸,計八千九百一十息。

日行十九舍,漏水下六十七刻人氣行手少陽,六十八刻行手陽明,六十九刻行足太陰,七十刻行足少陰,血氣周於身三十三度,計六百八十四分,長五百四十九丈六尺,計九千四百五十息。

日行二十舍,漏水下七十一刻人氣行足厥陰,七十二刻行足太陽,七十三刻行足少陽,七十四刻行足陽明,血氣周於身三十五度,計七百二十分,長五百七十八丈五尺七寸,計九千九百九十息。

日行二十一舍,漏水下七十五刻人氣行盡西方七宿,入陰分,此時人氣難交也,七十六刻人氣行手太陰,七十七刻行手少陰,血氣周於身三十七度,計七百九十六分,長六百七丈五尺,計一萬三百九十五息。日行二十二舍,漏水下七十八刻人氣行手厥陰,七十九刻行手太陽,八十刻行手少陽,八十一刻行手陽明,血氣周於身三十九度,長六百三十六丈四尺一寸,計一萬九百三十五息。

日行二十三舍,漏水下八十二刻人氣行足太陰,八十三刻行足少陰,八十四刻行足厥陰,血氣周於身四十度,計八百二十八分,長六百六十五丈三尺五寸,計一萬一千三百四十息。日行二十四舍,漏水下八十五刻人氣行足太陽,八十六刻行足少陽,八十七刻行足陽明,八十八刻行手太陰,血氣周於身四十二度,計八百六十四分,長六百九十四丈二尺八寸,計一萬一千八百八十息。

日行二十五舍,漏水下八十九刻人氣行手太陰,九十刻行手少陰,九十一刻行手厥陰,血氣周於身四十四度,計九百分,長七百二十三丈二尺一寸,計一萬二千二百八。日行二十六舍,漏水下九十二刻人氣行手太陽,九十三刻行手少陽,九十四刻行手陽明,九十五刻行足太陰,血氣周於身四十六度,計九百三十六分,長七百五十二丈一尺四寸,計一萬二千八百二十五息。

日行二十七舍,漏水下九十六刻人氣行足少陰,九十七刻行足厥陰,九十八刻行足太陽,九十九刻行足少陽,血氣周於身四十八度,計九百七十二分,長七百八十一丈七寸,計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五息。日行二十八舍,漏水下百刻人氣行足陽明,血氣周於身五十度,計一千單八分,長八百一十丈,計一萬三千五百息。

所定百刻前第二卷明晝夜二十四氣百刻圖開說

凡此十二經脈流注一遭,謂之一度。凡一晝一夜百刻,如此流注五十度而為期,不然則病也。加一遭則熱,減一遭則寒,是故病熱則脈數,病寒則脈遲,隨其微甚而加減應之矣。又,四時之脈,不必常准,皆隨晝夜之刻數,而為流注之數矣。然晝者陽也,夜者陰也。冬至之日,晝四十刻,夜六十刻,而陽少陰多,是故天氣寒則脈行遲,而脈行四十度也。

夏至之日,晝六十刻,夜四十刻,是謂陰少陽多,是故天氣熱矣,然則脈行疾數,而脈行六十度也。脈與晝夜之刻數,凡九日而為一刻,及度加減之約也。若天氣暴寒暴熱,而脈之遲速亦應氣流注矣,不然則病也。及夫十二經脈者,非謂一身有十二首脈也。脈惟一道而周流,貫注流身一遭畢,而相次環會於寸口,以成三部九候,以見臟腑之神也。

所以十二經者,隨其手足三陰三陽所主部分,為十二經脈矣。然十二經脈內應五臟六腑,其數不合者,所謂心包絡亦是一臟,以應手厥陰之經,是臟亦有六也。今詳近代醫書及世工所論,皆不知心包絡之臟若何形狀及何處所居,咸云有名無形,只膻中是也。以此為義,是以執本而言,若以窮其至理,則未盡知其善哉。

然雖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然末者是謂言其標,而不言其本,以舉用事之處,故不言臟之所居,乃古聖之奧也。豈不詳經言七節之旁,中有小心。然人之脊骨,有二十一節,從下第七節之傍,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便是心包絡之臟,以應手厥陰之經,與手少陽三焦合主表裡。

二經皆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門,而義昭矣。又,《玄珠》先取化源,於三日迎而取之,刺大陵,曰此是瀉相火小心之源也,是知相火包絡是少心,小心便是右腎命門也。又,《仙經》云心為君火,腎為相火,是以言其右腎命門屬火而不屬水也。或云:既云命門屬相火,何故喜樂出於膻中乎?答曰:火氣炎上,水性下流,走命門者,位居下部,是火居水之鄉。而火氣不能為用,其氣上行,至於膻中。

膻中者,在胸中兩乳間,為氣之海,是手厥陰,少陽脈之交會之處,是乍出鬼賊之鄉。得其本位,君相二火相近,得其君命,權勢方施,其氣始發,故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及夫臟為陰而主其里,在腑為陽而主其表,然一臟一腑,合主表裡,而為陰陽者,非為夫婦陰陽配合之道,乃兄妹之義,皆同姓矣。

凡一臟一腑相合,於左右三部之中,各主一部,從其旺氣主位,而相次見其脈也。

六部脈前有手鑑圖開載詳見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