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項強」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項強是中醫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頸項強直、疼痛,活動受限。

項強的病因多與外感風寒、風熱、風濕等邪氣侵襲有關,也可由內傷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痰濕凝聚等因素所致。

項強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頸項強直、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活動受限。
  • 頭部不能轉動,或轉動時疼痛加重。
  • 伴有發熱、惡寒、頭痛、全身酸痛等症狀。
  • 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項強的治療以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葛根湯、羌活勝濕湯、獨活寄生湯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預防項強: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加强鍛鍊,增強體質。
  • 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
  •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項強的症狀,應及时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 1.《皇漢醫學》:「**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苓朮湯主之。(《傷寒論》)**
  • 2.《千金翼方》:「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是為痓。
  • 3.《祖劑》:「即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治汗下後仍頭痛、項強、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心下滿、痛、小便利者成結胸。小便不利為停飲,故加茯苓以行之。
  • 4.《祖劑》:「即桂枝湯加黃芩(二兩)治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強,鼻鳴乾嘔。
  • 5.《醫方集解》:「本方去桂加茯苓、白朮,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仲景: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發無汗,心滿微痛,小便不利(表證未退,復增滿痛便秘,邪已內陷,故去桂枝表藥不用,而用芍藥、甘草以除痛,生薑以散滿祛寒,白朮、茯苓以生津導水,合薑棗以和胃,安內即所以攘外也)。
▼ 展開更多

葛根湯

  • 1.《皇漢醫學》:「淺田氏曰:「蓋邪氣屯於太陽,則項背几几然而強,不特項強,腰背亦然。《素問》云:『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頸項痛,腰背強是也。」
  • 2.《古今名醫方論》:「主治頭項強痛,背亦強,牽引𠘧𠘧然,脈浮,無汗,惡風;並治風寒在表,而自下利。
  • 3.《普濟本事方》:「有人患傷寒無汗惡風,項既屈而且強。予曰:項強几几,葛根湯證。或人問曰:何謂𠘧𠘧?予曰:𠘧𠘧者,如凡足疾屈而強也。謝復古謂病人羸弱,須憑几而起,誤也。蓋仲景論中極有難曉處,如振振欲擗地,心中懊憹,外邪怫鬱,鬱冒不仁,膈內拒痛。如此之類甚多。
  • 4.《嬰童百問》:「_葛根湯_,治太陽病項強𠘧𠘧,惡風無汗,不惡寒,剛痙。
  • 5.《成方切用》:「治發熱,惡寒,頭痛,項強,傷寒溫病。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
  • 2.《張卿子傷寒論》:「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 3.《傷寒貫珠集》:「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 4.《傷寒懸解》:「傷寒四五日,身熱惡寒,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 5.《醫學綱目》:「風濕相搏者,骨節煩疼,掣痛,用甘草附子湯。(方見體痛。)身熱惡風,項強脅滿,手足溫而渴者,用小柴胡湯。(方論見脅痛。)
▼ 展開更多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平日心思鬱塞,胸滿少食,大便二三日或四五日一行,心下時時作痛,吐宿水者,或其人多胸脅煩脹,肩項強急,臍旁大肌堅韌,上入胸脅,下連小腹,或痛,或不痛,按之則必攣痛,或兼吞酸嘈雜等證者,俗稱疝積留飲痛,宜長服此方。當隔五日或十日時,用大陷胸湯或十棗湯等以攻之。

桂枝加葛根湯

  • 1.《外台秘要》:「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溫覆取汁。陸伯庸用良。忌生蔥海藻菘菜。(人玉曰此仲景桂枝加葛根湯方也今雲頭強痛急當作項強痛急才是)
  • 2.《傷寒大白》:「此即小柴胡合桂枝湯,治太陽中風,兼少陽寒熱者。廣而推之,仲景治項強症,有桂枝加葛根湯,麻黃加葛根湯,同此法也。
  • 3.《外臺秘要》:「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溫覆取汁。陸伯庸用良。忌生蔥海藻菘菜。(人玉曰此仲景桂枝加葛根湯方也今雲頭強痛急當作項強痛急才是)

麻黃湯

  • 1.《醫林改錯》:「如首篇論足太陽膀胱經,為寒邪所傷,則令人頭疼、身痛、項強、發熱、惡寒、乾嘔,無汗,用麻黃湯治之。若諸症如前而有汗,是傷風,用桂枝湯治之。所論是足太陽經,足太陽專通兩足,而不通兩手。其論傳邪,傳足六經,不傳手六經。
  • 2.《時病論》:「_麻黃湯_,:治傷寒太陽病,惡寒發熱,頭痛項強,無汗而喘,脈浮而緊者。
  • 3.《醫學三字經》:「_頭項病,太陽編_,三陽俱主表,而太陽為表中之表也。論以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為提綱,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
  • 4.《醫學實在易》:「傷寒病不全表證。然太陽為寒水之經,主一身之表,凡病從太陽始者,皆名傷寒,其病頭痛,項強,發熱,惡寒,若初起有汗,用桂枝湯,無汗用麻黃湯,治之得法,一解表則無餘事矣。
  • 5.《刪補名醫方論》:「_麻黃湯_,治太陽風寒在表,頭項強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痛,惡風寒無汗,胸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若妊娠,傷寒中風,表虛自汗,頭痛項強,身熱惡寒,脈浮而弱,太陽經病,宜表虛六合湯。
  • 2.《女科切要》:「張三錫曰:崩有五種,青崩如藍色,黃崩如爛瓜,赤崩如絳澤,白崩如涕液,黑崩如瘀血。崩漏不止,四物加炒白朮、參、耆、香附、炒地榆、炒蒲黃、棕灰、升麻、血餘、水煎。頭昏項強者,四物湯加柴胡、防風。虛冷清瀉者,四物湯加官桂、附子、薑、棗,水煎。胃虛嘔吐者,四物加人參、白朮。
  • 3.《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產後頭暈項強,四物湯加柴胡、黃芩、生薑煎服(方見前)。

炙甘草湯

  • 1.《醫方簡義》:「一凡夏月頭痛發熱。項強口渴。不惡寒。反惡熱。此陰虛陽勝。感熱邪而起。較之暑邪。變幻更速。脈大者。宜先清表邪。恐邪正互傷。以柴葛解肌湯為治。如脈虛者。以保陰湯為主治。此即類傷寒也。

四逆湯

  • 1.《醫學入門》:「項強連背邪初臨,項硬而不能左右回顧,太陽初證。表實無汗,葛根湯;表虛有汗,桂枝湯加葛根。若誤下邪氣乘虛入里,反結胸而項強又不解,謂之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丸,兼理中丸,或四逆湯服之。所以陰毒初病亦有項強,俱以熱藥治之,正陽散、附子湯是也。
  • 2.《傷寒恆論》:「【闡釋】,本條乃虛寒下利兼有表證的治法。鄭氏則解「身體疼痛乃陰邪阻滯筋脈所致,並非外感身疼可比,……攻表以桂枝湯,殊非正論」,是有見地的。但服四逆湯後,如下利止,脹滿除,而身體仍然疼痛,並有頭痛、項強、脈浮等表證,則桂枝湯又為對證之方。

補肝湯

  • 1.《雜病源流犀燭》:「現患咯血多汗又兼驚惕,口舌瘡,知其病在心也(宜聖俞湯)。現患夢遺,又兼脅疼,善怒,項強,知其病在肝也(宜補肝湯、柴胡疏肝散,兩方參用)。現患溏泄,又兼腹痛痞塊,飲食無味,四肢倦怠,知其病在脾也(宜調中益氣湯)。此皆由陰陽之虛,以致病成於五臟者也。

加味逍遙散

  • 1.《雜病源流犀燭》:「頸項強痛,肝腎膀胱病也。三經感受風寒濕邪,則項強(風熱勝宜加味小柴胡湯,濕勝宜加味逍遙散)。肝血虛,肝火旺,亦筋燥強急(宜首烏湯)。而其所屬諸病,有項下卒腫堅硬者,由於肝腎之病,昆布海藻海帶必用。外則於風熱濕三者參之。有常慣項痛者(宜六味丸間服和氣飲)。

黃連解毒湯

  • 1.《奉時旨要》:「《金匱》曰:陽毒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升麻鱉甲湯主之。虛熱熾甚,毒不化者,陽毒升麻湯。大便結,去射干加大黃,熱甚,去人參加石膏。或吐下未當,陷邪內甚,致壯熱項強躁悶,或舌焦鼻煤,下利黃赤者,犀角黑參湯,黃連解毒湯,慎勿用下藥。

生化湯

  • 1.《高淑濂胎產方案》:「若汗多而陰竭陽微,以筋脈拘急,項強口噤、牙噤、發搐,類傷寒痙症者,慎勿作傷寒治,宜天麻生化湯隨症加減。汗雖有自汗、盜汗之分,治當兼理血分藥品,余方但非產後盜汗所宜。若服參耆大劑,汗多不止及頭面汗出不止,腰足青色者死,不青色者生。

消風散

  • 1.《古今醫鑑》:「_消風散_,治諸風上攻,頭目昏弦,背項強急,耳作蟬鳴,及皮膚瘙癢,頑麻癮疹,婦人血風頭痛。
  • 2.《古今醫鑒》:「_消風散_,治諸風上攻,頭目昏弦,背項強急,耳作蟬鳴,及皮膚瘙癢,頑麻癮疹,婦人血風頭痛。

大陷胸湯

  • 1.《傷寒治例》:「_泄熱_,如汗後未全解,誤下之,誤而之為小結胸,煩渴脈實,宜三黃瀉心湯。表全未解亦不可用。輕者小結,正在心下,按之痛,脈浮滑,小陷胸湯。無熱證者,小陷胸、三物白散亦可,此寒實也。重者,熱實,脈沉緊,心下痛,大陷胸湯。有兼項強,如柔痓狀,或從心下至臍上不可近者,大陷胸湯。
  • 2.《醫學入門》:「項強連背邪初臨,項硬而不能左右回顧,太陽初證。表實無汗,葛根湯;表虛有汗,桂枝湯加葛根。若誤下邪氣乘虛入里,反結胸而項強又不解,謂之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丸,兼理中丸,或四逆湯服之。所以陰毒初病亦有項強,俱以熱藥治之,正陽散、附子湯是也。
  • 3.《傷寒六書》:「項強者,太陽感邪,表證也。無汗,脈浮緊,宜發汗,葛根湯;有汗,脈浮緩,宜解肌,桂枝湯。結胸項強,大陷胸湯。寒濕項強,則成痓,例載後條。
  • 4.《本草思辨錄》:「大陷胸丸者,傷寒之下劑也。結胸而云項亦強如柔痙狀,是項強外與大陷胸湯無異,而證則較重。故彼可速攻而愈,此必變丸而緩攻。杏仁一味,專為項強而設。項強由陽邪爍液所致,杏仁研之如脂而性兼橫擴。再佐以芒硝之津潤,白蜜之和甘,何難化強為柔。然結胸之項強,非下不和,亦非下不陷。

大陷胸丸

  • 1.《退思集類方歌註》:「治結胸項強,如柔痙狀者;並治陽明熱喘,及水腫初起形實者。
  • 2.《張氏醫通》:「大陷胸丸(玉函),治結胸項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
  • 3.《醫學摘粹》:「項強太陽病也,項背強,太陽陽明病也。脈浮無汗,是從傷寒傳來,宜葛根湯。脈浮有汗,是從中風傳來,宜桂枝加葛根湯。脈沉,邪已入里,宜栝蔞桂枝湯。結胸項強,背反張,有汗如柔痙之狀,宜大陷胸丸。但見太陽少陽並病之項強,不可汗下,宜柴胡去半夏加栝蔞主之。
  • 4.《大方脈》:「_大陷胸丸_,治傷寒結胸,項強如柔痙狀。
  • 5.《傷寒尋源》:「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按結胸而至於項強。則胸結十分緊迫。濁邪布滿胸中。升而上阻。津液不行。筋脈失養。故如柔痙狀。邪踞於上。法當峻下。但湯劑直趨下焦。必變湯為丸。煮而連滓服之。使其逗遛病所。自上而下。方能與邪相當。而結自解。
▼ 展開更多

附子湯

  • 1.《濟陽綱目》:「_附子湯_,治手足逆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口噤痰湧。
  • 2.《醫學入門》:「項強連背邪初臨,項硬而不能左右回顧,太陽初證。表實無汗,葛根湯;表虛有汗,桂枝湯加葛根。若誤下邪氣乘虛入里,反結胸而項強又不解,謂之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丸,兼理中丸,或四逆湯服之。所以陰毒初病亦有項強,俱以熱藥治之,正陽散、附子湯是也。

九味羌活湯

  • 1.《醫學實在易》:「_九味羌活湯_,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項強、惡寒、惡風、身痛。代麻黃桂枝青龍各半等湯。
  • 2.《濟陽綱目》:「_九味羌活湯_,治春夏秋非時感冒,發熱惡寒,頭痛項強,或無汗,或自汗,或傷風見寒脈,或傷寒見風脈,並宜服之。此藥不犯三陽禁忌,為四時發散之通劑也。
  • 3.《沈氏尊生書》:「霧露清邪中於上焦,名曰洁陽,令人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宜九味羌活湯、
  • 4.《時方歌括》:「陳修園曰。羌活散太陽之寒。為撥亂反正之藥。能除頭痛項強。及一身盡痛無汗者。以此為主。防風驅太陽之風。能除頭痛項強。惡風自汗者。以此為主。又恐風寒不解。傳入他經。以白芷斷陽明之路。黃芩斷少陽之路。蒼朮斷大陰之路。(多汗者。易白朮。)川芎斷厥陰之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 1.《醫學綱目》:「心下滿痛,如結胸狀,若頭下強痛眩冒者,刺大椎、肝腧。若汗下後頭項強痛,發熱,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論並見項強。)
  • 2.《張卿子傷寒論》:「王宇泰云。或問頭項強痛。此邪氣仍在表也。雖經汗下而未解。何故去桂加茯苓白朮。是無意於表也。曰、此非桂枝證。乃屬飲家也。夫頭項強痛。既經汗下而不解。心下滿而微痛。小便不利。此為水飲內蓄。邪不在表。故去桂枝。加茯苓白朮。若得小便利。水飲行。腹滿減而熱自除。
  • 3.《成方切用》:「或問十棗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皆屬飲家,俱有頭痛項強之證,何也?張兼善曰:太陽經多血少氣,病人表熱微渴,恣飲水漿,為水多氣弱,不能施化。本經血氣因凝滯,致有頭痛項強之患,不須攻表,但宜逐飲,飲盡則自安。杜壬曰:里未和者,蓋痰與燥氣,壅於中焦,故頭痛乾嘔,汗出短氣,是痰膈也。
  • 4.《長沙方歌括》:「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
  • 5.《祖劑》:「即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治汗下後仍頭痛、項強、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心下滿、痛、小便利者成結胸。小便不利為停飲,故加茯苓以行之。
▼ 展開更多

桔梗湯

  • 1.《續名醫類案》:「一男子咳嗽項強氣促,脈浮而緊,以參蘇飲,二劑少愈,更以桔梗湯,四劑而痊。

六味地黃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自汗,目直項強頓悶,余謂肝經實熱,先用柴胡梔子散,隨用六味地黃丸而愈。後因驚自汗,咬牙呵欠,屬肝經虛熱生風,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痊。後又驚,自汗怔悸,面赤發熱,悉屬肝經虛熱,用六味丸而愈。

瓜蒂散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

十棗湯

  • 1.《目經大成》:「熱邪內蓄、而有伏飲,致頭痛項強者,此方主之。
  • 2.《成方切用》:「或問十棗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皆屬飲家,俱有頭痛項強之證,何也?張兼善曰:太陽經多血少氣,病人表熱微渴,恣飲水漿,為水多氣弱,不能施化。本經血氣因凝滯,致有頭痛項強之患,不須攻表,但宜逐飲,飲盡則自安。杜壬曰:里未和者,蓋痰與燥氣,壅於中焦,故頭痛乾嘔,汗出短氣,是痰膈也。

抑肝散

  • 1.《保嬰撮要》:「若小兒多因驚駭停食,或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失宜所致,更當審之,兼治其母。大要因驚目直呵欠,項強頓悶,屬肝經實熱,用抑肝散。咬牙呵欠,手尋衣領,屬肝經虛熱,用地黃丸。若肺金不能平木,用異功散。脾不能養肝,用六君子湯。水不能生木,用地黃丸。

二陳湯

  • 1.《瘍醫大全》:「邪客三陽則痛,寒搏則筋急,風搏則筋弛。左多屬血,右多屬痰。丹溪治一人,項強痛甚,不可以回顧,作痰客太陽經治之,用二陳湯加酒芩、羌活、紅花,服二劑而愈。有挫閃及失枕而項強痛者,皆由腎虛不能榮筋也,六味地黃湯加秦艽。
  • 2.《續名醫類案》:「朱丹溪治一人,項強痛不可忍,不可以回顧,作痰客太陽經之症治之,用二陳湯加酒芩、羌活、紅花,服後二日而愈。

人參湯

  • 1.《皇漢醫學》:「《傷寒六書》曰:「誤下太陰,而結胸項強,因大陷胸丸一法者,頻與理中丸。」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此證非肩背強痛,是頸項強痛也,故本方所以有效。」

導赤散

  • 1.《類證治裁》:「又按《千金方》分陽癇陰癇。以先體熱,瘛瘲驚啼而後發,脈浮洪者,為陽癇,病在腑,易治。妙香丸。先身冷,不驚掣啼叫,病發脈沉微者,為陰癇,病在臟,難治。五生丸,引神歸舍丹。古方通治五癇,五癇丸、五色丸、六珍丹。風癇驟發,項強直視,此肝經有熱,咬牙者,瀉青丸合導赤散。

瀉青丸

  • 1.《類證治裁》:「又按《千金方》分陽癇陰癇。以先體熱,瘛瘲驚啼而後發,脈浮洪者,為陽癇,病在腑,易治。妙香丸。先身冷,不驚掣啼叫,病發脈沉微者,為陰癇,病在臟,難治。五生丸,引神歸舍丹。古方通治五癇,五癇丸、五色丸、六珍丹。風癇驟發,項強直視,此肝經有熱,咬牙者,瀉青丸合導赤散。

五積散

  • 1.《仁齋直指方論》:「生料五積散(《和劑方》)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惡寒嘔吐,或有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及婦人經泄腹痛,並皆治之。
  • 2.《仁術便覽》:「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惡寒嘔吐,或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痛及婦人經滯腹痛。
  • 3.《醫學實在易》:「傷寒麻黃湯證,桂枝湯證,表寒也。三陰寒化證用理中,四逆,真武,吳茱萸等湯,裡寒也。頭痛,項強,惡寒,又兼嘔逆,腰痛,表裡俱寒也,時法用五積散。
  • 4.《醫方選要》:「生料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惡寒,吐逆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及婦人經血不調,或難產並治之。
  • 5.《馮氏錦囊秘錄》:「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傷寒發熱,頭疼惡風。
▼ 展開更多

羌活勝濕湯

  • 1.《奇效良方》:「如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 2.《醫方集宜》:「一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宜用 羌活勝濕湯
  • 3.《醫方集宜》:「治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
  • 4.《脈症治方》:「羌活勝濕湯治肩背項強痛不能回顧。腰似拆。項似拔。此足太陽經。氣鬱不行。以風藥散之。
  • 5.《內外傷辨惑論》:「肩背痛不可回顧者,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不通行,以羌活勝濕湯主之。
▼ 展開更多

人參敗毒散

  • 1.《時方歌括》:「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痛。增寒壯熱。項強睛疼。老人小兒皆可服。
  • 2.《成方切用》:「(活人),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眼赤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風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蝦蟆瘟,邪氣實也。
  • 3.《驗方新編》:「人參敗毒散:治四時傷寒、瘟疫,憎寒壯熱、風濕、頭眩項強、身體疼痛,嶺南煙瘴之地,疫癘時行,或卑濕腳氣痿弱等證。人參、茯苓、枳殼(炒)、川芎、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甘草各等分,姜三片,水一鍾半,煎服。或為細末,沸湯點服。
  • 4.《兒科要略》:「(四十)人參敗毒散,治時疫,傷風,風濕,寒熱,頭眩,項強,目疼,肢疼,咳嗽,鼻塞聲重,瘡瘍邪氣在表應發者,以及小兒感冒,發熱惡風,痰阻胸膈,頭目不清,風熱瘙癢。療脫疽,頑核,毒瘡。
  • 5.《古今名醫匯粹》:「地官李北川,每患咳嗽,余用補中益氣即愈。一日復作,用參蘇飲益甚,更服人參敗毒散,項強口噤,腰背反張。余曰:此誤汗亡津液而變痙矣,仍以前湯加附子一錢,四劑而痊。感冒咳嗽,若誤行發汗過多,喘促呼吸不利,吐痰不止,必患肺癰矣。
▼ 展開更多

小續命湯

  • 1.《冷廬醫話》:「項強已屬不治,幸未再見厥冷,用小續命湯,重加桂枝、附子、乾薑,去黃芩,一劑微汗,頭痛減半,再劑頸柔,十數劑後,耳內結疤,腦涎亦不流,但其耳竟無聞矣。
  • 2.《傷寒括要》:「太陽項強。無汗。脈浮緊。(麻黃湯)有汗脈浮緩。(桂枝湯)痙症獨搖頭。卒口噤。項強。(小續命湯)結胸項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大陷胸丸)

敗毒散

  • 1.《嬰童百問》:「_敗毒散_,治傷寒、溫疫、風濕,頭目昏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眩、拘倦、風痰,身體項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寒熱,並治之。
  • 2.《嬰童百問》:「_敗毒散_,治傷寒時氣,頭疼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
  • 3.《古今名醫方論》:「治傷寒,溫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老人小兒皆可服。煩熱口乾加黃芩。
  • 4.《傷寒六書》:「_敗毒散_,治傷風,溫疫,風濕,頭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眩拘急。
  • 5.《類證活人書》:「_敗毒散(三十三)_,治傷風、溫疫、風濕,頭目昏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眩、拘倦、風痰皆服,神效。
▼ 展開更多

參蘇飲

  • 1.《古今名醫匯粹》:「地官李北川,每患咳嗽,余用補中益氣即愈。一日復作,用參蘇飲益甚,更服人參敗毒散,項強口噤,腰背反張。余曰:此誤汗亡津液而變痙矣,仍以前湯加附子一錢,四劑而痊。感冒咳嗽,若誤行發汗過多,喘促呼吸不利,吐痰不止,必患肺癰矣。
  • 2.《內科摘要》:「地官李北川,每勞咳嗽,余用補中益氣湯即愈。一日復作,自用參蘇飲益甚,更服人參敗毒散,項強口噤,腰背反張。余曰:此誤汗亡津液而變痙矣。仍以前湯加附子一錢,四劑而痊。
  • 3.《續名醫類案》:「一男子咳嗽項強氣促,脈浮而緊,以參蘇飲,二劑少愈,更以桔梗湯,四劑而痊。
  • 4.《古今名醫彙粹》:「地官李北川,每患咳嗽,余用補中益氣即愈。一日復作,用參蘇飲益甚,更服人參敗毒散,項強口噤,腰背反張。余曰:此誤汗亡津液而變痙矣,仍以前湯加附子一錢,四劑而痊。感冒咳嗽,若誤行發汗過多,喘促呼吸不利,吐痰不止,必患肺癰矣。
  • 5.《馮氏錦囊秘錄》:「夫痘症熱極生風,亦如中風之狀,或手足腰項強急,或目視牽引,口張舌強,治宜俱用參蘇飲之類,痘出熱解,而風自己,若在起脹成漿之後而見者,則為氣血兩虛,虛風內鼓,危之症也,惟峻補氣血,或能救之。

散腫潰堅湯

  • 1.《外科集驗方》:「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腫結不消者,便當服散腫潰堅湯,或五香連翹藜蘆湯之類散之,或用牡蠣大黃湯疏利三二行,瘡上可用十香膏之類貼之,及諸淋洗敷貼等藥治之,庶得消散。若不散,可用內消丸之類消之,或隔蒜灸之,仍斷欲息氣,薄滋味調理之,不然恐日久變生寒熱咳嗽,而成癆瘵之疾,不可治矣。

烏龍膏

  • 1.《正骨心法要旨》:「後山即頭後枕骨也。其骨形狀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圓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雞子形,皆屬枕骨。凡有傷損,其人頭昏目眩,耳鳴有聲,項強嚥直,飲食難進,坐臥不安,四肢無力,內服正骨紫金丹,外敷烏龍膏,洗以海桐皮湯,以散瘀去麻木止痛。

正骨紫金丹

  • 1.《正骨心法要旨》:「後山即頭後枕骨也。其骨形狀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圓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雞子形,皆屬枕骨。凡有傷損,其人頭昏目眩,耳鳴有聲,項強嚥直,飲食難進,坐臥不安,四肢無力,內服正骨紫金丹,外敷烏龍膏,洗以海桐皮湯,以散瘀去麻木止痛。

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吐瀉,驚搐項強,乃脾傷而肝侮,形氣虛而病氣實也,用異功散加鉤藤鉤補脾平肝而愈。

香薷飲

  • 1.《醫學課兒策》:「如身熱、頭痛、項強、無汗,暑兼風寒,宜香薷飲。有汗者,用銀翹重加桑葉,咳用桑菊,汗多用白虎,脈芤喘者用人參白虎,身重汗少用蒼朮白虎,脈芤、汗赤、多言、喘咳、欲脫用生脈,神識不清用清營加鉤勾、羚角、丹皮,神昏者紫雪牛黃,勢輕者清絡飲。